同欲、共享、双程

2017-12-29 18:01徐崇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但都收效甚微。当前我们在探讨诗歌教学策略时,大都仅停留在单方面,或注重教师的教,或注重学生的学,忽略了诗歌教学的双向性。开展古诗词教学应变单程为双程,让师生齐思协作。

关键词:古诗教学;师生共享;课堂双向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教师耗尽心力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并且自认已经全部讲解到位,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学生要么神游于课堂之外,要么迷迷糊糊地听讲。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必须寻求全新的教学策略。笔者以为,让教师与学生同欲、共享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适时反思,谈谈如何转变古诗教学策略。

一、变单欲为同欲,让师生同向行走

从前文述及的教师教学困惑来看,这里面包含着严重的教、学脱节现象,教师所教不为学生乐于接受。

这就犹如父母给孩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大餐,但是孩子却不领情,以致这顿大餐被严重漠视和浪费了。对于这种现象,父母在制作大餐之前先征求孩子的意见,看其喜欢吃什么样的菜肴。如果这样操作,孩子一定会喜欢的。这里尤其要说的是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喜好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些菜肴,在孩子享用大餐的时候告诉他们这些菜的营养价值,可以助推其健康成长。

为人师者应将自身觉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也产生同感。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自己教的欲求变成学生学的欲求。为此,教师要做好启发学生求知之欲的工作。在初中教科书中,不少单元之后有一个“诵读欣赏”栏目,语文教师可以就此做一些文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课余组织学生诵读诗歌,但这需要有活动组织策略。这个策略的主体内容是先让学生自由诵读,继而播放名家的经典诵读,再让学生尝试模仿,接着评选最佳诵读者。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感受优劣诵读的不同,也会自觉接受经典诵读的感召。对于教师而言,引导学生喜欢诗歌的基层目标已经实现。此时教师可以再组织一次诗歌诵读知识与技能培训,这样的教学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有了学生的欢迎与积极参与,教师教的欲求就会变成学生学的欲求,师生自然就会共同行走在诗词学习的大道上。

二、变自享为共享,让师生共臻巅峰

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自得于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其实,这里述及的“精心”实则为教师的“顺心”。很明显,此处“顺”的是切合教师自身需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最终为教师自得其乐的享受。这自然就会存有风险,因为教师所想的未必就是学生所想的,教师所教的未必就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这样,就可能会出现教学领域的“强迫症”和“厌食症”。

为此,教师必须作出教学理念和实践的调整。首先,需要在理念上将教师的自享转变为师生的共享。教学是一项十分特殊的活动,不以教者的收獲和快乐为终极考评指标,也不单纯以学生的收益为目标,而应追求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共同获得和享受。而且严格意义上,教师的获得应该引领学生不断的获得,能助推学生养成和具备持续获得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基于古诗词的价值探求与获得。例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两首古诗词,要从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体会其在中秋之夜与身边友人欢聚之时不独乐,而思念远方友人杜郎中的情感心态;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会其在经受宦海沉浮之后,由“出世”到“入世”,由“隐退”向“仕进”的旷达追求。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在这两首诗词之中都会得到心灵上的收获。学生会加深中秋团圆的意识,感受浓厚的亲情、友情;教师会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聚与散,得与失。从这个层面讲,师生都得到了提升,共享了诗词鉴赏的成果。当然,在学习这两首诗词时,教者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自主搜寻以中秋为素材的古代诗词,并且组织一个主题鲜明的中秋诗词赏鉴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主动参与,并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适时展露自己的体会。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在倾听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可以生发与学生类似的情感与价值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参与可以起到一个适度引领的作用。而古诗词教学也就在学生的自得展示和教师的超前引领之中,使得师生共臻巅峰,渐次体验由古代文豪传输的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情感与价值。

三、变单程为双程,让师生齐思协作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更多满足于既定教学方案或设计的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了,整个教学也就“圆满”了。以致于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评价方面津津乐道于教学设计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实际上,这种单向性的教学活动存有很多漏洞。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对此,仅靠单程的教学活动难以达成既定的目标。因而,有必要将单向的教学活动添加一个返程动作,促进师生共同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例如,在讲完《木兰诗》之后,有两个学生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打仗是男人的事情,为何木兰要去打仗?”第二个问题:“凯旋之后,为什么木兰不接受封赏,好好过幸福的生活?”第一个问题的合理解释是由于残酷的战争,男丁越来越少,木兰孝顺,继而自愿顶替参军。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木兰作为一个弱女子不在乎荣华富贵,只愿意与亲人团聚,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的祈愿。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只是自顾自地按照既设的方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当学生的这些问题提出之后,笔者坚定了一个信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教学反馈中,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继而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为了教学的高效,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师生的齐思教学,密切教学行为前后的协作。

古诗教学的确是一个难点,但是只要教师竭尽心力,引导学生与自己有共同的欲念,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教学全程中,不断发掘与共享古诗所蕴含的多元价值,难事也会变成易事。

参考文献:

[1]陈黎萍. 基于“展评学习法”的初中诗歌教学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13,(31).

[2]于效胜. 探寻诗歌教学适切性的策略[J]. 语文知识,2017,(3).

[3]康爱红.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课堂预设策略初探——以《钱塘湖春行》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

作者简介:徐崇明(1970—),男,江苏省涟水县安东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诗歌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