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文正 光荣大地
中书汇一直有个梦想——统一天下的文房!
你要临写《勤礼碑》?0K,最适合勤礼碑的纸和笔,马上到位;你要写庙堂隶书?OK,一套纸笔也立刻到位。所有最经典的碑帖,都有适合的工具系统,各种适用的笔完全可以叫做“九成宫”“圣教序”“多宝塔”“汉隶”“怀素大草”……
但这个梦想破灭了,因为个性化的要求实在太多。
这个梦想是不是有它的合理性呢?当然有,今天的中书汇,仍旧在坚持着这样的合理性。
今天就来谈谈如何挑选好笔好纸好墨。
在挑选好文房之前,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挑选好文房。因为做一件事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去做它。也就是要问:“好文房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我们这里总结回答如下:
1.正确的选用适当的工具能使我们更快地进步,更容易进入所书写的技术体系;
2.好的文房能给我们带来舒适的书写感受与愉悦的书写心情;
3.有了趁手的文房以后就不用再为寻找工具而烦恼、花冤枉钱;
4.好的文房会让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上一个台阶。
解释了为什么要选择好文房,接下来就应该告诉大家什么是好文房了,这样大家才会明白如何挑选好文房。
首先我們要给这个“好”字下个定义。
在我看来,“好”的文房首先是适合你的文房,这就和用兵器一样,编者本来身材矮小,赢弱不堪,你给我一把大砍刀,我是决计拎不动的,就算把关老爷的刀给我,对我来说一样是累赘,我这样的只适合用轻便的兵器,这样才能游刃有余。故而首选是“适合”,不但要适合你,还要适合字。适合字,这个问题比较专业,容后再聊。
其次便是价格,经济情况好的,也许无所谓这些,但是对于平常人来说,还是要选一些能用得起的文房。这里我要大声疾呼,全世界没有“物美价廉”的东西!中华民族就是被“价廉物美”“多快好省”给耽搁了,一方面想占便宜,一方面就给你造便宜,越便宜,品质就越低,甚至用欺骗的手段。害得我们中书汇也大受其害,40元以上的毛笔几乎卖不动,200元以上的纸,也卖不动。很郁闷。
有一次我拿“使转如意”送我朋友,当他得知这支笔才30多元,很是吃了一惊。他试笔以后跟我说,这样的笔,在店里买,怎么也要100元出头,你们为啥这么便宜?我无言以对。
不吐槽了。接下来我们就分门别类地给大家介绍文房,以帮助大家进行挑选。
一、好的毛笔永远是试出来的
总有人让我给介绍笔用,但也总有人回头找我说我介绍的笔不好用,后来我索性只给他们介绍“天价”的好笔,让他们望而却步。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用什么用着顺手,软的还是硬的,长的还是短的,尖的还是钝的。你现在给王羲之一支长锋羊毫,他断然写不出秀美的兰亭序;给林散之老先生一只短锋狼毫,他也断然写不出那么道婉的慢草。大家要记住,笔不但要适合你还要适合字,写细致的东西,要用短点的锋,硬一点的毫,因为越细致的东西越要求掌控能力,短而硬比较容易掌控;写大气一点的东西,要用长点的锋,软点的毫,软则奇怪生焉。
不管什么笔,谁说都没用,自己试了才知道,学费是一定要交的,至于交多交少,完全看运气。有了中书汇给你的这些套路,一般来说,你学费会少交很多。因为这里的选笔专业与质量优秀,省去了你很多的试错成本。
下面来简单的跟大家聊聊有关于笔的知识。
关于毛笔这种工具的使用,有考古实物证明的,最早可以追溯战国。
随着毛笔制造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不同材料所制的“毛笔”,历史记载就有竹丝笔(竹丝为毫)、棕丝笔、茅丝笔(山茅丝所制,颇为精美)、蒙草笔(即菟丝笔)。而真正意义上的毛发所制的笔,用材更加繁复多样,如兔毫(紫毫)、羊毫、狼毫(黄鼠狼毫为主,是否有真正意义的“狼”毫,有待考证)、猪鬃、狗毫、猫毫、狸毫、马毫、山马毫(山马毫为日产,故独列)、鹿毫、麝毫、虎毫、豹毫、狐毫、獾毫、獭毫、猩猩毫等。现在这些笔类要么由于技艺失传,要么由于取材较难,要么由于不堪受用,所以很多已经不在市面流传了,大抵也就可见于博物馆与私人收藏。
笔头的制作过程很复杂,即使借助图片也很难说清楚,借助视频会好些。简单来说,先要把毛从皮上取下来,去杂毛、弄干净,然后以毛锋为基线对齐,这时要以手工一小撮一小撮甚至一根一根地整理,使笔锋那一端完全对齐,铺展为薄薄的一排待用。再然后根据毛笔性能的不同,将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部位)的毛配在一起,反复混合、顿齐,使之均匀,最后分取出其中的一部分,卷成圆锥状,这样,笔核就做好了。在笔核外覆上薄薄的一层毛(主要是羊毛),最后用线绑紧捆扎,成为笔头。
制作笔头的工艺流程有70多道,除了梳毛以外,均必须由手工完成,因为过程非常细致,全靠笔工的眼力和微妙的感觉,主要的原则是均匀整齐,毛锋的对齐、毛片的铺展、配毛的混合、反复的剔除、甚至最后的捆扎,有任何一道工序毛糙,笔就不好写,因为毛笔使用者是八面出锋,它不像钢笔,只使用一个方向,毛笔是完全的锥状,各个方向都需要受力弯曲,稍有不均匀,就有缺口,一有缺口,笔画就有残缺。
当然,这是基础要求,笔的个性,是由书写者和笔工共同决定的,各种毛的配合比例以及配合结构,加上不同的形制,毛笔的个性就不同。
二、真正的宣纸大多数人用不起
我们每天都说用宣纸写字,但那只是书画用纸的代称,真正的宣纸现在真的不多了。说实话,现在没个五百八百,就别想着买“宣纸”了,我们还是用用“高品质书画纸”吧。
练习用的纸最建议用纯竹浆毛边纸,便宜,好用,好的毛边纸柔软如布料,吸水且不洇水,写完不皱。手工的毛边纸比机制的毛边纸要贵出一倍,原因是费时费工,但也确实好写,更有韵味。
书画纸,不宜选购“发脆”的纸,柔软为上品。最好不要买墨干后就皱的不成样子的纸,这类纸大多是“再生纸”,也就是纸浆来自于回收的“废纸”而不是竹、木、草等原浆。endprint
另外,大字作品,写意作品建议使用偏生的纸;小字作品,精致取胜的作品建议使用偏熟的纸。但纸和笔一樣,用的顺手就好。
关于纸的花纹问题,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有特殊花纹的纸写完作品会得到特殊的视觉效果,我们并不反对这种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大家用,因为我们要的是最终的效果,还有写字时的满足感。粉彩纸的花色非常多,需求却并不大,因此价格不算便宜,如果太便宜,说明品质不好。
我们下面简单的来谈谈纸的历史与制造:
在汉字书写工具中,墨和笔的出现要早于纸(早期的墨与现在的墨是不同的,在上古时代,柴草灰也是可以作为墨的),从书写的载体角度讲,它既依赖于笔也依赖于墨。汉代以后,人们总结出植物纤维湿法造纸的工艺原理。随着更多的造纸原料的被使用,纸张的品质也在逐步提升。
从原料上看,除了最早的麻以外,魏晋南北朝期间,树皮、藤、稻草、麦秆等也成为造纸的原料,而到了宋代,竹浆成为最主要的造纸原料,
从产地来看,中国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往往重叠,两汉时期,长安、洛阳是造纸中心;东晋,则是会稽、南京、扬州成为造纸中心;唐宋以后,纸的产地则遍布大江南北。然而,西方造纸体系进入中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工业化造纸需要的是确定的原料、稳定的可重复的工艺,并且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纸的品质优秀而稳定,价格也极度低廉。这样,中国传统的手工造纸就迅速边缘化,手工造纸越来越依托于书画这个狭小的领域,在其他领域没有办法与西方纸相抗衡。
很多人一辈子写字画画,但他们大多不知道造纸过程或者大略知道造纸过程,却不知道怎样的造纸过程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纸的制造过程比较容易理解,大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将植物纤维转变为纸浆;
西方的造纸体系中,制浆的过程是极快的。但是在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中,这一制浆过程却极为复杂,在造纸工艺中所占用的时间最长,有时甚至超过一年。因为我们要靠人力和自然力实现全过程。
比如制竹浆,每年的芒种节前,砍伐嫩竹,然后就开一口塘,把砍好的的竹子浸泡在里面,要保持水的流动。百日后,洗去粗壳和青皮,然后用上好石灰做成浆,入锅煮(这个过程很复杂繁琐,也有一些工艺要重复),最终取出,就能在石臼中舂成像泥面状的浆料。
第二,将悬浮于水中的植物纤维捞起再干燥;
纸浆做好以后,导入水槽,搅拌均匀,然后用透水的帘网将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捞起,将其干燥,就成了纸,这个工艺过程就叫抄造。
抄纸对于工具的要求很高,看上去简单的一张帘床和竹帘,却有着很多讲究,一张好的四尺竹帘,采购价格往往上千元甚至数千元。那是因为每一根竹丝都是手工制造而来。
再次是捞纸,捞纸对于手法要求很高,比如荡帘入水这一动作,方向、深度、力度、次数,以及出水时,掂帘的力度、频度以及最终倾斜竹帘倒水的快慢、角度,都决定了纸张的效果。
将帘上的湿纸叠堆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一定的数量以后,压榨以去除水分。然后再一张张揭开,刷到墙上。这面墙以前是泥做的,现在是钢板,以前用柴火烧热,现在普遍用电加热。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后者提高了效率,但很可能因为效率提升了,有些独特的品质却没有得到保障。
造纸的过程如上所述。这是简化得不能再简化的描述。相信如果有一部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书籍,会是不低于100万字的巨著。
我们用来写毛笔字的纸是多种多样的。实际上,任何纸张都可以拿来写毛笔字,甚至餐巾纸、卫生纸。毛泽东留下的书法作品,绝大部分不是专业的书画用纸,他在一般的稿纸留下了最多的墨迹。这些稿纸普遍不是宣纸、元书纸。
不同的纸,特性不同,笔墨效果也不同。可以肯定的是,纸的这种特性与工艺有极大关联。
单说洇墨的程度。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唐人、宋人留下的墨迹,几乎没有洇墨的,明人的也不算多。直到近现代,洇墨的墨迹才越来越多。
唐人的纸张,之所以不容易洇水,润墨效果低,因为那时的制浆工艺水平不够高,木质素与半纤维素淘汰率较低,另外,会加入黄檗等染色剂,再加上生纸造出以后,还有一些如施蜡、砑光等工艺使之变成熟纸。仔细考察古人的墨迹,确实很少有洇水的。可能有些穷书家、穷画家,用生纸作画写字的时候发现了润墨这种独特的效果,为了能够让这种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开始大量使用生纸甚至直接找到造纸作坊让工匠们不要继续完成书写用纸的原有步骤。
所以,没有什么好纸坏纸,关键要看合适性。临写唐宋经典,不能用生纸,尤其不能用生宣。临摹宋元名画,绝对不能用生宣;反过来,水墨淋漓的大写意,用熟宣恐怕也很难。
三、写字的人对墨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普遍说来,写字的人相对画画的人而言,对于墨的要求普遍不是那么严格,但大家还是要有一定的标准。你所用的墨至少要能写出“浓、淡、枯、湿、润、燥”这些基本的墨色变化,否则的话大可蘸着钢笔水写字。有人说自己研墨会好很多,但是我应该提醒大家,你也得看看研的是什么墨,十块二十块一条的墨,就算再怎么研,也不一定比得上一瓶一得闼。至少要买上海墨厂的墨吧,要求高一点的,万杵堂的墨膏可以试试,如果真的有所追求,可以试试郁文轩的墨。但需要提醒大家,研墨是个功夫活,假使每天你只有一两个小时写字,那还是放弃墨块吧,因为还不一定能研出一个小时写字用的墨呢。除非你写小字,古人研磨,其中一个原因是,古人不写大字。
给大家介绍几个相对靠谱的品牌:普通练习用一得閣、周虎臣、红星、北京墨汁就可以。作品用墨可以选用一得闼的“云头艳”,或者日本墨运堂的“玄明”、“玄宗”(红星公司抢注了日本墨云堂的“玄宗”品牌,市场上很多“玄宗”墨汁都是红星公司产的,细心的人看看商标上面的印鉴就可以分别,现在日本“玄宗”已经改名“玄明”,原有品质稍低的“玄明”已经停产),另外台湾的“雄狮”墨也极为不错。日本墨的特点是黑亮,中国墨是不追求极致的黑亮,而是追求墨色变化的丰富性。endprint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古墨的知识:
1关于历史:
毛笔与纸是中國先民的创造,是中国书法得以成立的物质基础。墨则不是。世界各地文明都有墨的独立起源。纸的白与墨的黑,这两种颜色是世界各地文明自然形成的对比色,从逻辑上说,它们的色差最大,而墨的原料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最容易得到的炭黑。所以,那种将黑与白作为中国书法文化阴阳宇宙观的重要体现是没有依据的玄说。
天然墨的使用在我国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人工造墨相传是在西周刑夷开始的。从考古发现角度看,秦以前多用天然石墨,最晚秦以后出现了人工造墨。那时做成小墨丸,然后用杵在研石上加水磨碎。汉代,随着纸张的大面积推广,对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魏晋南北朝,墨的产地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墨的制造技术基本成熟,出现了墨模压制出成规则形状的有装饰纹的墨锭,直接研磨。到了唐代,徽墨已经享有世界声誉。北宋出现了油烟墨,这是原料上的重大改进。有了原料的突破,制墨就变成了化学实验,为了让墨的品质提高,工匠们动足了脑筋,但由于没有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有相互抵触矛盾的地方,最终成功的配方和工艺并不多。
明清以后对墨的讲究,是因为文人画蔚然成风,有了宣纸。实际上,越简单的和必不可少的,就越容易被搞得很复杂。因为地位高的人为了显示与地位低的人的不同,而要把墨做到精致。鼎鼎有名的徽墨鼻祖,河北易县的李延琏本来姓奚,唐末流落到徽州,继续以造墨为生,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他的墨,赐姓李。
历代制墨名家辈出,如魏之韦诞,南唐之李廷琏,北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胡开文等。1865年至今的老字号“一得阁”所发明的墨汁,对中国制墨业贡献巨大。其有楹联云“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这墨汁“一艺”如今确实已经成为书家最广泛使用的颜料,远超过墨块的使用量。
2关于工艺:
关于烟灰。由于燃烧的原料不同,可概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工业炭黑四种。我本人的试验结果表明,松烟偏蓝灰(冷)色调,油烟偏红褐(暖)色调,这在淡墨的时候更为清晰。松烟色泽不够润,更吸光,看上去灰暗,而油烟色泽比较滋润,反光,所以看上去亮丽。历史上是先有松烟后有油烟。不管松烟油烟,都是利用木料(如松木)或油脂(如桐油、动物油)为原料燃烧后形成的烟灰制成的,不完全燃烧就会形成烟,否则就是灰了,烧过分了,就会发灰而不是发黑,所以控制火候是点烟工序中最重要的环节。点烟技术,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实际上,不要被那些复杂的细节所迷惑,关键点只有一个:将不完全燃烧的过程加以控制,使之得出最黑、最细、最多的烟灰,就是最好的点烟法。
把烟搜集好,也不容易,要退火,据说周期至少要一年。南方造的墨立即拿到北方,墨会炸开,你没看错,是炸开,就像放鞭炮一样,声音很大。
墨之所以不便宜,主要是原料提取过程复杂,而且,12公斤~16公斤的桐油才能得到1公斤油烟灰,得烟率很低。为什么不用工业碳素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直到现在我也未能找到满意答案,据说日韩造墨原料就是碳素,但他们的墨不好写,没有层次感(韵味)。
关于胶。胶,是把烟灰融进去,定型,就像药丸子,不完全是药,还需要有中间体,来把药粉溶进去。胶可以通过研磨溶于水或者与水高度混合,与烟灰一起渗透到纸张的纤维中,起到亮墨、固墨的作用。
胶与烟灰之间有一个比例问题。现在的制墨方法差不多按照重量对半开,或者胶更少一点。胶少的好处只有一个,不滞笔。但是少过分了也不行,墨锭一做好就开裂,墨色也不润亮。据说低于4成就很难了,3成以下就不可能。
动物胶的蛋白质的含量在80%以上,不溶于冷水,易溶于温水,冷却后形成凝胶,易受水份、温度、湿度的影响而变质。之所以研磨好的墨会发臭,是因为胶中的蛋白质在水的参与下,被各种细菌快速分解氧化了。也因此,制墨过程中的各种添加剂中,有些就是用来防止变质或掩盖不良气味的,如添加冰片、麝香等香料。
成墨中的胶,时间放长了,比如2年,就会“退胶”,这与环境的湿度相关,湿度越大,退胶越快。胶中的蛋白质在细菌、真菌等参与分解后产生含氮有机物——氨基酸,继续分解成氨、二氧化碳、水、尿素等等。当然,这些变化都非常微观,但从用墨人的感受来看,觉得不那么粘粘糊糊了,清澈了,有经验的人通常认为这是最好用的时候。时间再长,比如100年,胶的理化特性就会基本丧失,导致墨体碎裂,这叫“败胶”。墨,肯定不是越陈越好,古墨贵,因为那是文物,已经不是墨,另外,它的贵,也很可能因为它是炮制赝品的帮凶。
所谓“坚如玉”“铿锵如磬”,主要是因为胶在起作用。
关于添加剂。其作用为防止动物胶生霉、改善气味、色泽或黏度,历代名家所用防腐添加剂亦多有差异,种类统计近千余种,常用于防腐及改善气味的有龙脑、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零陵香等,另外还要添加改善色泽以增光助色颜料。
最后一定要讲讲与写字绘画无关的墨的秉性。一是刻模,二是描金,这都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好用。很早以前的模子,价值很高。一是刻工好,最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的墨,很贵,现在仿旧,能赚大钱。徽墨中,刻模工艺也占很大比重,如今手工刻模的艺人越来越少,一副模子有的要上千元。为什么不用金属或工程塑料做模子?不用电脑刻字?从目前现实看,不容易脱模(过于平整,不透气,这一点不如木头),所刻字画比较呆板,是主因。但我认为工艺一旦改进,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描金就简单了,只要有耐心,比较细心,都可以干。
总之,不论纸墨笔砚,都是试过了才知道是否适合。初学者,都是要交点学费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文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想少交点学费怎么办?
——强烈推荐中书汇书法学苑微信商城,里面的文房都是专业化的,且性价比极高,大家一试便知。
这广告做的!那是!良心广告就得大做特做——
中书汇的文房,专业,对路,性价比高!
中书汇的文房,性价比高,专业,对路!
中书汇的文房,对路,性价比高,专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