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雁
2015年8月,我拍摄的作品《喂食爸爸》获得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得知获奖的那一刻,百感交集,那个重获新生的小女孩的笑容又在我眼前浮现。这是我第一次投稿“全国影展”,不想却获此殊荣。作为一名年轻的摄影者,这是认可,更是鞭策,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爱的奖赏。
全国影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摄影艺术展览。无数的摄影者,把入选全国影展当成一生梦寐以求的目标。我参加的第25届全国影展,来稿56509件(122188幅),入选517件,不到1%,而纪录类入选比例更低,大约为6/‰。为什么,评委们选择了这样一张看起来构图简单、光影平常的照片?后来,我有机会和评委老师们交流,他们给我的答案是:故事和温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喂食爸爸》照片背后是一个感人而又悲伤的故事。山西省左权县泽城村农民王志华的女儿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贲门失弛缓症,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牙齿脱落,无法咀嚼进食。为了让女儿能吃点东西,父亲就将食物嚼烂后再嘴对嘴喂给她。由于女儿不停地呕吐,这样的喂食动作每天要重复无数次。
我在感动和泪水中按下了快门,王志华近乎悲壮而绝望的“喂食”,一下子戳中了我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作为父亲,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个可敬的男人为女儿所做的一切,几乎是出于爱的本能。
我一直认为,凝聚着情感的照片是最好的照片。一张好的照片首先要触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在我看来,小可然张大嘴巴,犹如小鸟待哺的那一刻,充满了爱、凄凉和温情。我在用心编辑这组照片时,一旁的母亲和我爱人边看边流泪,作为这组照片的第一读者,她们要求我下次去采访时,一定要替她们给孩子捐点钱。
后来,这张充满深沉父爱的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感动了无数读者。人性中善意的力量,在之后的故事中一路流淌:全国各地爱心人士为王可然筹集善款20多万元,孩子的医疗费用得以解决。在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下,王可然成功进行手术,身体逐渐康复,为这个爱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温馨圆满的句号。
卡蒂埃-布勒松说:“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全国影展获奖,是我摄影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经历,也是一次修炼。评委老师的鼓励和认可,让我参悟摄影的更高境地是人性,是爱,是能让人凝望、沉思、欣喜或落泪的心灵触动。技术、形式、内容其实都是互相补充的,关键是能带给观看者怎样的视觉体验。当我们与被摄对象心灵共鸣交融,心底的情感爆发喷涌而出,并通过最佳瞬间定格时,我们的影像自然就能打动人心。
我的本职工作,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当了十多年记者,我依然会在采访中落泪。总有那样一些时刻,心头震颤,眼眶湿润。那些最普通的平凡人,他们闪耀的人性之光,令我动容。那些温暖的故事时时滋养着我,也通过的我的镜头,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喂食爸爸”是我这些年采访拍摄的众多“小人物”中的一个。坚韧、善良、勇敢、担当,这些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总在他们的身上熠熠发光。在我的电脑硬盘里,每个人都有一幅传神的照片。在我的脑海中,每个人都有一张生动的面孔。他们就像浩瀚夜空中的星星,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而他们也照亮了我。通过我的镜头,他们走上报端、走进网络,为大家所熟知,而我也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动、唏嘘、欣喜、落泪。如今,他们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们不时打来的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总会让我倍感温暖。
每一幅照片都是摄影者内心的反光和投影。“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我又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卡蒂埃-布勒松的这句名言,在我采访拍摄时,给予我莫大的启迪。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价值在于,能用最好的照片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能用自己的观察、见识和情怀带人们走入视野的盲区。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至少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一个好人,其次是一个好记者,最后是一个好的摄影者。好人,意味着品性纯良敦厚,善待他人,善待万物。好记者,意味着有强烈的社会担当,要有深刻的观察和感知。好的摄影者,意味着能呈现出色的影像,有独特的视觉表现力。
这些年,我怀揣一颗温热的心,一颗有诚意的镜头,去采访去拍摄。我希望用最平实,最真诚的影像,记录这个时代的变革,记录人们的喜和愁、苦与乐。
我不只是一名摄影者,也是一位媒体人,我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莫过于传播良善的价值观,激扬时代的正能量。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惊心动魄,但恰恰就是那些细微之处,会让我们心灵触动,潸然泪下,会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多一份爱与信念的坚持。那一个个平凡动人的故事,将在人们心頭播下一颗颗善与美的种子,这些种子,总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生根发芽开花。
拥有60年历史的全国影展走到了十字路口。时代飞速发展,摄影比赛和展览也层出不穷。全国影展虽然不再是一枝独秀,却仍然是文化界、摄影界的一面大旗,也仍然代表着中国摄影师群体的较高水准。从广大摄影人踊跃投稿的热情就能看出,全国影展在大家的心中举足轻重。
全国影展是一扇窗户,从中可窥见中国摄影人用摄影实践所构筑的绚烂多彩的世界,领略他们的影像智慧和创新精神。
全国影展是一个标杆,从中可看到摄影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奖项入选的标准,直接引导着摄影人的艺术创作。
全国影展更是一面镜子,从中能照见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现状,照见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摄影群体的遗憾和短板。
时至今日,我们的各种摄影展览中仍然充斥着大量浮光掠影式的作品。对于摄影爱好者,这无可厚非,但对于专业的摄影人,尤其是追寻“艺以载道”,以记录历史关照社会为己任的纪实摄影人,应该保持警惕。
为人性之美创作,是摄影永恒的主题。着眼于生命关怀,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应该是摄影人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如今摄影几乎成了零门槛。今后的摄影技术或许会有颠覆性的变化。这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绝对是非常大的挑战。但我想,一个好的摄影者,应该不畏惧这种变化,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更多精彩的、独特的创造性的作品显得更稀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技术如何进步,媒体业态如何发展,有一点绝对不会改变—摄影应该是一种关注人性、呼唤良知的艺术表达,它的更高指向,是对生命意义、社会价值的重新叩问。
按下快门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又是最困难的事。摄影者不仅需要锤炼阅历,积累学识,更重要的是体悟各种人生况味。心有济世之念,镜头下自有博雅之意。现在,我相信“相由心生”—所有的影像,都出自你的心底。你的品性、修为、情怀,都反映在一张张照片里。追求重要时刻和轰动效应是新闻摄影的天然诉求,但我更愿意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革,就像罗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侯登科、解海龙等前辈所做的那样,用作品去承载人类的苦难的记忆,坚信并践行以人为本的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