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
英国金融系统的重点是理财以及资产管理,而美国的重点是产业资本。
李嘉诚在英国收购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一度引发大量关注。
有人说,一世精明的李嘉诚,在英国的这些投资并未赚到大钱。2016年上半年,由于欧洲货币贬值,长和实业旗下在欧洲的三个公司整体收益下降了1%,“李超人”的资产一度因此缩水了11亿美元。然而,排除少数人眼睛里容不得别人发财的心理之后,其實并非如此。
李嘉诚在欧洲的投资还是赚了钱的,他的欧洲板块的税前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1%,增幅远远超过其他区域。
我认为,研究金融的专业人士,如果自己能建立起一个精简的框架去认识金融,才算是真正搞懂了金融,这种精简的个人认识框架,要能超越人所共知的图表、数据,要比书本上尽人皆知的概念更有解释力和穿透力,这对了解金融世界的风云变幻,就会拥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李嘉诚为什么选择英国,即便冒着赔本的风险也要去;大名鼎鼎却又神秘莫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在干什么;总是疯狂而充满激情地拥抱未来的华尔街与绅士风度、对什么都轻描淡写的伦敦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差异。决定这些令人困惑问题的是欧美金融业明显不同的财富结构。
英国的金融系统历史更为悠久,亨利八世后期,也就是远在十六世纪中期的时候,英国的王朝开始接受现代观念的影响,在1546年废除了《高利贷法》(Usury Law)中不许收取利息的管制,允许货币信用最高可以收取年息10%的回报。从此,英国的银行业开始启航。做生意能有10%的稳定回报率,这样的生意怎可能不发达。
同样是在16世纪,此时的美国还并未建国,北美荒原上还只有印第安人的大片帐篷群。事实上,美国经济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依赖英国的金融系统来运作的,美国金融系统与英国金融系统有着天然而悠久的联系,绝非偶然。
因此,英国金融系统的品牌更为卓越,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英国大宪章实质确保的,实际就是一种权力和资本的合伙制。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悠久传统的神秘,也是基于一种品牌,正是因为这种品牌的意义,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才会把财富交给罗斯柴尔德家族来打理,进而也让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丰沛的金融资源可以支配。
与英国相比,美国金融系统更重要的不是品牌、不是传统,当然也不是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体系和制度文化,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很多其他原因造成了美国对于世界的支配性影响,这种影响带来了资本在规模上的积聚,这是美国金融系统的基本特征。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英国金融系统的重点是理财以及资产管理,美国金融系统的重点是产业资本。
李嘉诚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他会将资产的安全性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基于风险的考量,所以他选择了英国,这种战略正是基于对英美金融系统的结构性差异做出的决定。美国是产业资本的天堂,因为资本规模的巨大,它能够经受得起风险的冲击和失败。作为企业家,如果想独创一种产业或者产业需要资本加持,那么,美国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这种英美金融业的结构性差异,实际划下了一条线,如果考虑未来的风险,一般都是向西;如果考虑增长和利润,一般都是向东。
有意思的是,英国人在2014年前后也进行了金融改革,试图搞美式金融,但并不算是很成功,像汇丰银行的那类“试验”,实际还是失败了。
从财富的角度来看,英国金融系统较适合为客户保值和增值,别人赔光了,你的资产还在,英国的金融系统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罗斯柴尔德家族当年在奥地利的产业全被纳粹没收了,但人还在,利用现成的遍布世界的复杂网络,这个家族还是能够东山再起。利用全球网络来动态配置资产,追求流动性,保持速动资产的规模,从而回避风险,这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压箱底的秘诀,后来也被美国银行业学会了。不过,无论怎样,面对风险,英国金融系统确实久经战阵,在为“资本家”做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而美国的金融系统,更适合为客户的创新尤其是科技提供服务,冒的风险大,但追求的利润也更大、更高。如今的世界创新型企业很多都是来自美国,像过去的IBM、GE,像现在的苹果和谷歌,这在英国是难以想象的,但在美国却都是现实,美国的资本喜欢产业,喜欢实在的东西,也喜欢梦想,所以他们拥抱产业。
了解了世界主要金融系统的特点,那么就可以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的“有钱人”,或者准确的说是财富所有者,大都喜欢英国的金融系统;而“没钱但渴望有钱的人”,则更喜欢美国的金融系统。因此,不仅仅是李嘉诚去了英国,俄罗斯的富豪也同样选择去英国而不是美国。至于那些年轻的后起之秀,科技才俊们,他们会更喜欢美国。
发展中的中国,我们到处在“学制度”,然而,首先要做的是要了解制度的差异,尤其是结构上的差异,才能谈得上学习制度。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来自美国的有效金融制度,包括“熔断机制”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了。
财富的产生过程是一种智慧,财富的持有过程是另一种智慧。如果一辈子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厌烦,那么大可以捐赠出去,就像巴菲特所做的那样,否则就必须面对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差异,必须关心资产的配置和风险问题。
(作者为安邦咨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