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深刻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文化育人的机制深刻地反映出了这部分工作过往的偏颇,但与此同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深刻、长久的影响力更能够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地体现出其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 键 词] 文化育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74-01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切实落实好校园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育人功能,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是值得我们充分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据权威机构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中国企业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而缺口将达约2200万人。巨大的人才缺口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技术人员培养的现实需求,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正从过往只注重“硬实力”,忽视“软实力”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共同提升的目标上来。尤其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更是宣告着我国制造业要全面迎接工业4.0的时代环境。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也要求职业教育必定要提升内涵质量,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职业人,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岗位的现代制造人。而这种从“制器”到“造人”的教育目标的转变,无疑是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
二、文化育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大大偏重于追求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尤其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培育,这导致了部分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过于简单地强调社会规范以及对于道德人文概念的粗暴灌输,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而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机制,文化育人极强的渗透性、和谐性为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角度。
(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创建职业技能塑造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文化氛围
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人才,学校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获得一项技能。但是这样一种旨在有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举措,却往往忽视了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必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素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职业精神的培育不是公司企业印发给员工的“十不准”“六要求”,而是在学生两至三年学习期间的一种无形的感知和体会。而这种感知和体会既来自于课堂上,也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内容充实的报告讲座、竞争激烈的技能大赛,这些活动都是展现职业精神的广阔平台。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培育具有认同价值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用的前提在于培育具有高度认同价值的校园文化。伴随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社会进步节奏,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要能够融入时代、保持崭新的活力,从而才能保持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发展力和感召力,最终获得学生的文化认同,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因此,坚持文化育人的视角既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的有利途径。
(三)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营造健康蓬勃的校园文化实践环境
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拓宽个人见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往往是多样的,有的是为了克服自身弱点,强化个人优势,有的是为了在大学期间展现个人风采,结交良师益友,但也有的只是受制于量化考核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的情况,我们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要尤其注重对其内涵的发掘,这既需要活动主办方提供认真细致的活动安排,也更需要主办方能够充分坚持“人为本位”,在活动的安排和设计上,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创建健康蓬勃的校园文化实践环境。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陈向平.文化育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6(1):135-151.
[2]李祥国.关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