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为核心,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内容,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对策,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 键 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问题;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59-01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大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力度,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成为当前高校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应对困境,立足于当下,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描述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在专业方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相关专业知识;在分析调研中,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感受力,掌握学生心理,明确学生所需;在学习方面,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关注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走势,主动了解掌握社会和专业领域内的政策、法规,积极学习新知识、新观念;在心理方面,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面对压力与挑战有较强的承受力。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剖析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困境,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辅导员职业满意度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辅导员对现有工作较为满意,仍有少部分辅导员认为这一职业没有体现出个人价值。但是有68.33%的辅导员对职业没有清晰认识,角色定位模糊。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调查
在这项调查中,有85%的学生肯定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而剩下1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能力较弱。同时,大多数辅导员基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但深入了解只有6.25%,除了日常工作时间,大多数辅导员会用1~2小时学习,而参与或发表研究课题的辅导员占66.7%,说明辅导员在职业知识研究上投入不够。
三、分析辅导员职业化提升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角色意识不够
辅导员岗位没有明确的晋升空间,80%是外聘教师,待遇较低,很多辅导员只是为过渡或跳板,没有把它作为自己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角色意识不够,没有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缺少职业认同感。
(二)角色超载问题
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繁重,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用于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时间少,使辅导员能力出现薄弱部分,降低了工作效率,出现角色超载问题。虽然相关规定中要求辅导员岗位设置要遵循1∶200的师生比例,但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专业不是学生管理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日常参加培训提升的机会也少,因此部分辅导员表示其能力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三)角色冲突问题
大多数辅导员无法妥善处理各个角色间的关系与矛盾,出现角色冲突问题。同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站在不同角度对辅导员提出各种期待和要求,辅导员无法照顾全面,引发角色内部冲突,限制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四、辅导员职业化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一)树立角色意识,强化职业归属感
为了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高校辅导员要树立角色意识,找准职业定位,由职业定位明确职业所需知识与能力,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确定方向。同时,严格的准入机制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先决条件,要明确学历及专业背景选择,专业要求应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等与其岗位性质相近的专业,从源头上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技能,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待遇,使其能够安心进行辅导员工作。除此之外,要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始”与“终”,要求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心和帮助,科学全面地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辅导员职业倾向与职业特点,进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要求辅导员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强化辅导员薄弱部分,进而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同时,学校要注重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注重实践能力提升,不断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发展。
(三)坚持终身学习,树立模范行为
为了适应学生工作变化,辅导员必须坚持终生学习,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主动学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拓展工作视野和工作模式,进而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由于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认可程度整体较高,认可辅导员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一般21~40岁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沟通高效性较高。对此,为了满足辅导员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高校可以采用“导师制”模式,聘请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工作者指导年轻辅导员工作,形成“传帮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年轻化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综合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要求从角色意识、专业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汉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马小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