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这就势必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三地一课,一耦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
[关 键 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课程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30-01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制造强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职学院肩负着为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如何跳出桎梏,探索校企合作、课堂与职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产业需求相融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实践、调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仅限于局部,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缺少根本性变革,导致专业停滞。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满足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为企业输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仍保留“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综合素质教育课”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单独进行讲授,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紧凑性和时代性,导致专业程序不严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散漫和对职业规划失去信心。
二、“互联网+”背景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三地一课,一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既多能,又专业。更需要既会编程又会操作系统的人才;更需要会制造、懂装置、会操作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的人才。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三地一课,一耦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三地一课”即“企业、学校、互联网”形成教学课堂;“一耦合”即“创新与创业耦合”。
(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互联网+”新环境
互联网与传统工业的融合大大缩短了企业从产品设计到成交服务之间的距离,形成了生产与流通的闭环,彻底改变了传统机械工业的生产模式。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不再是独立的制造领域,它还包含了制造业市场需求的信息、现代生产方式的应用、产品销售等功能。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体现传统的技能型,又要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国家长期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重文化、熟技能、跨学科、跟市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强,统合能力强。
(二)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三地一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只有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并配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是当今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课程内容严重滞后的现象。高职院校已下决心深化校企合作,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双证融通的办学道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把原本的学科课程体系打散、重组,根据现代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技术技能有关要求,开设具有企业个性特色的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让教师深入企业对各制造生产线进行调研,找准职业能力,其中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安全实装设备技术、生产设备故障检修以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也逐步以项目式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展教学,如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后,采取各个子模块以“三地一课”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气氛活跃,完成每个项目后都能获得成就感。
(三)建立“大师工作室”,实现“一耦合”即创新与创业耦合
建立“大师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综合实践课协同创新创业项目流程。“互联网+”背景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工作室制”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使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融合企业对职业岗位要求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按照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整合,以校内场地和设备及引进企业建立制造类项目设计、技术改造。由专业带头人负责工作室项目引进和项目成果考核。项目单的引进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实际项目制定,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自身的服务平台,创建品牌特色,吸引更多客户。实现“一耦合”即创新与创业耦合。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要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其核心还在人才培养。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突破瓶颈,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技术变革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及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国俊.论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6).
[2]郭重庆.“互联网+”产业经济与社会的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