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校园危机事件预警、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心理委员队伍在建设与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与欠缺。应结合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工作现状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这支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有效模式。
[关 键 词] 高校;心理委员;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26-02
随着党和政府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各高校也纷纷兴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各学院设置一名心理辅导员的基础上,还在各班级设置一名心理委员,在关注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的开展。
自天津大学在2004年提出心理委员制度以来,该制度在各大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朋辈心理辅导”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专业咨询人员匮乏的问题,集中体现了高校学生自助与助人的有机统一,也是学生干部培养与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创新与发展。
一、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一)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基层实施者,是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应运而生的新生力量,是班级中的班委成员之一,负责在广大学生中传播心理保健知识、协助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心理委员一职看似不起眼,实则责任重大,是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的桥梁。因此,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除了遵从一般班委选拔的条件,还应从这个岗位本身的特殊性出发,具备对心理感兴趣、具有陪伴与倾听的能力、愿意学习助人和自助的技巧、沟通能力强、具有服务意识等基本素质。在经过专业老师的系统培训下,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必要的朋辈辅导技能以及识别危机信号的能力。
(二)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队伍之一,是朋辈互助团体的主要力量,在高校心理健康预防教育、早期预警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委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1.对自己所接触的学生的隐私情况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对外泄露,有特殊情况需向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及时反馈。
2.负责本班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预告以及力所能及的疏导工作,并做好整理、记录。记录工作应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事两大类,记录内容务必真实客观,并谨慎保管、定时提交。
3.努力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定期参加院系、学校举办的心理委员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4.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协助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开展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月)活动。
5.心理委员在朋辈辅导时需量力而行,若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应及时上报情况并将相关学生转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得延误。
二、当前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搜索文献,发现当前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并不乐观,心理委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不清,心理委员的选拔体系过于简单笼统,心理委员的培训上岗缺乏专业、科学的指导,心理委员的岗位认同感、满意度较低,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职责不清,岗位认同感有待提高
王庆贺、周大秋(2013)的一项调查表明,53.2%的心理委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只是知道个大概,31%的心理委员表示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角色定位相对模糊,岗位职责不清。方艳(2013)的调查表明,心理委员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对“心理委员工作重要性”这一问题的看法上,1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在被问到“你认为心理委员工作效果如何”时,58.22%的学生认为工作效果不明显,可见心理委员的岗位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待提高。
(二)选拔体制不健全、程序不规范
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笔者发现心理委员产生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班主任或辅导员直接任命、班级公开竞选投票、生活委员或其他班委兼任。很多高校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并不重视,选拔的过程也过于随意、流于形式,缺乏对应聘者人格特质和岗位意愿的了解及考察,导致一些担任该职位的学生表现出不情愿、工作积极性欠缺或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心理委员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培训考核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
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与培养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对其进行专业而系统化的岗前辅导及后续定期培训,从而让这支队伍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在一项“对学生担任心理委员之前是否了解过心理学知识”的调查中发现,94.7%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接触过。限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匮乏、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等原因,心理委员这支队伍普遍缺乏系统化、专业性的培训,进而导致心理委员对自身基本业务不熟悉、基本职责不了解,甚至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咨询情况不清楚。
(四)管理与激励体制不完善
笔者发现相当多的高校在心理委员一职选定之后就放任不管,对他们是否开展了工作、开展了哪些工作、开展的工作是否有成效等环节缺乏重视和关注,没有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这对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提升无疑是不利的。此外,某些无所作为甚至能力水平较低的心理委员,因为管理与激励体制的缺乏而继续混在心理委员的队伍中,不仅削弱了整支队伍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降低了广大学生对这支队伍的信任度。
三、加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准确合理定位心理委员的工作角色
2007年,《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即负责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观察、记录、上报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急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等。因受到心理委员专业知识、咨询技能与心理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对心理委员一职的角色定位存在高要求与低水平、高期望与低现实、高理论与低实践的偏差。因此,笔者认为应准确合理定位心理委员的工作角色,他们既不是“准心理咨询师”,也不是“酱油班委”,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象大使”,是联结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纽带。
笔者认为,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具体应包括心理气象员、朋辈辅导员、心理宣传员以及活动组织员。要求既能识别、判断班级学生的异常心理,也要能排遣、疏导一般的负面情绪;既能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要能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常规与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此以外,心理委员还要做到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特殊情况除外)、对心理学感兴趣、关注自身心理成长、与其他班委合力开展工作等事项。
(二)严把心理委员的入口关,规范选拔的程序与标准
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实施者,因此其选拔质量的优劣关系这项工作是否能常态化开展。因而在选拔的过程中应制订一套合理、规范的选拔程序与选拔标准,最终选拔出的心理委员不仅仅要对心理学感兴趣、具备相应的心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愿意倾听陪伴、助人为乐、积极乐观、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个人特质,确保人岗匹配。
有研究表明,可以运用朋辈咨询的理论来指导心理委员工作,参照朋辈辅导员“自主报名—笔试—面试—录用”的程序产生心理委员。笔者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建议采用“自主报名、集中测试、班级选举、面试、考察、录用”的方式进行严格选拔,确保合格、优秀的学生上任,同时应慎重对待心理委员的任期换届,除个人胜任力不足之外,可考虑心理委员长期的连任制,确保班级心理工作的延续性与保密性。
(三)加强心理委员专业化与系统化的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就要求了心理委员必须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对这一岗位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才能在班级开展工作。
从培训师资而言,从事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的老师一定是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的专职人员,切勿直接让思政课老师取而代之。从培训内容而言,心理委员培训的基础内容应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素质提高两大方面,具体包括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技术技能等。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培训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设置。从培训时长而言,建议安排20个学时以上的集中授课方式,既有入职前的培训,也有任职后的定期学习,系统传授心理委员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培训形式而言,应尽量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多样化,结合个案研讨、模拟情景、任务实践、工作督导等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实现心理委员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岗位认同感同步增长的局面。
(四)建立健全心理委员考核与激励的制度
为更好地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笔者认为各高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激励体系尤为重要。李冬艳等人指出,对心理委员的考核要遵循系统性、发展性、针对性的原则。
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可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牵头成立心理委员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具体包括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阶段性地抽查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报告、月度报表、活动开展、跟踪关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每学期对心理委员考核一次,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对表现优异的心理委员,一方面颁发荣誉证书、综合素质测评加分,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典型的工作事迹,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此外,增加不同院校心理委员之间的工作交流,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培训,打造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都将有利于心理委员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发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班级心理委员作为这项工作的主力军也是最可靠的哨兵,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担当。我们深知,只有将这支基层队伍建设好、培养好、管理好,才能支撑起上层工作体系更科学有效地运转。如何进一步拓宽心理委员的工作途径、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成效以及激励心理委员更好更快地成长,都值得心理健康工作者长期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庆贺,周大秋.高校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的调查与思考:以重庆市四所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68-70.
[3]方艳.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委员模式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7):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