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几年由于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更新迭代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也对人才的技能和适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由于培养层次不高,加之近几年我国高校该专业招生门槛低,使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择业竞争更为激烈。因此,提升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的育人效果,探索建立“学校—大师工作室—社会单位”联合育人模式,加快提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实践经验是一项急迫的教学探索工作。
[关 键 词] 大师工作室;育人效果;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24-02
随着近几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数量众多的影视剧的深入影响,我国民众对自身形象愈加重视,时尚观念深入人心。小到美容美发,大到言谈举止,不同场合的穿衣搭配,现代人们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已变成日常生活的常态。市场需求决定职业培养的方向和视角,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为高职形象设计专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因此,积极认清我国消费者对人物形象设计的需求,加强实践活动来主动拓宽自身职业服务类别,积极寻求大师工作室甚至“学校—大师工作室—社会实践单位”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我国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对口培养的精准度来说,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一、当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简析
(一)当前我国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大众消费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提升,人们对自身形
象的设计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日常化。人物形象设计并非像过去那样仅局限于影视剧、舞台、电视节目的人物造型设计,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诸如生活人物形象设计和职业人物形象设计。之所以人物形象设计的对象从单一化、专门化向多元化、大众化转变,与我国当前普通大众对人物形象设计需求的不断提高不无关系。人们对人物形象设计的个性化、层次化需求,使人物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广泛影响着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看到这样的需求变化,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当前我国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意味着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人物形象设计的去专业化和去门槛化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广大的就业机会
良好的个人形象不仅是一个人审美品位的集中体现,更是个人精神风貌乃至稳健自信的外在体现。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不是表面化的穿衣打扮,更是一门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美发乃至形体礼仪、人物气质及文化修养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过去人们对时尚观念认识上的不足和物质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政要人物、影视剧演员、企业职业经理人以及对生活品质具有较高要求的专业人士。由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积累相对于其他层次的人才而言相对较低,不少毕业生很难接触到如此高级层次的人群,很难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毕业即失业或转行成为该专业的一种常态。而当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需求的大众化和日常化,使当今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出现了去专业化和去门槛化的良好契机,这也意味着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机会。
二、当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一)专业培养定位缺乏精准性,人才培养易于陷于泛而不精的局面
由于高职培养主要局限于技术培养和岗位化培养,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并顺利找到对口工作,已经成为家长和社会考核高职培养效果的唯一标准,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少高职学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很难精准定位,在专业内容选择上往往陷于泛而不精的局面。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一度囊括了美发、化妆、护肤学、服装设计基础、人体造型、化妆品制造、仪器美容、视觉艺术、发型设计、化妆品营销实践、毕业实训等宽泛的内容,而难以凸显学校培养的特色化和技能专业化,更不注重关系到毕业生日后职业素养提升所需要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文化修养以及能从事各类设计或营销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业知识,导致出现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
(二)学生缺乏导师引导,对自身职业缺乏进修意识,就业需求层次较低,阻碍职业发展
我校形象设计专业虽然自1988年就创立,在30年来我校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使毕业生与社会上形象设计行业的需求实现有效对接,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为学生配备一定的职业导师在日常学习及日后的职业发展中进行正面引导,这也使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缺乏进修意识,初次就业层次往往较低,学生和教师都很难接触到行业内专业大师级人物,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长远看也阻碍了其职业发展。
三、大师工作室育人优势分析
(一)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技能展示交流平台,借助名人激励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师工作室是指国家为了适用高级技工人才培养需求而最新设计的一种由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依托大中型企业、行业研发中心、高职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领办或创办的培养模式,目的在于通过大师工作室的设立来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与应用技能、能胜任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具有专门经费补贴的便于维系的稳定的现代师徒关系,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扎实的实践机会
现代技术行业多为精密行业,工厂生产机器人流水线的引入使工人的技术经验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升级大师工作室都有专门的政府补助经费,因此能够确保现代师徒关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建立。专项资金能够保证真正用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和育人上,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提升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能力。通过引入行业高手的形式和高手带徒弟的方式为稳定的现代师徒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通过长期稳定的技术传授和结业后的跟踪后续服务,为专业人才长效培养提供了实践机会。
四、依托大师工作室提升育人效果策略探索
(一)打造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训精品课程体系,重视大师技能传承与从业者综合素养的培养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作为一个重交流与营销性的服务类专业,客户看重的不仅是从业者优良的设计能力,更在意的是交流过程中的交流舒适度、无障碍性和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消费者需求,我们必须要精准定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大师工作室的培养目标,立足于该项职业的长期发展和职业经验积淀,通过打造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训精品课程体系和重视大师技能传承与从业者综合素养的培养两个方面来加强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高度契合的大师工作室,这也是大师教学和工作室专业建设的前提。人物形象设计大师工作室必然也要以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就业服务为主导,依托大师的专业实力和工作室团队精英力量,开设专业课堂,使之成为体系。
(二)依托“互联网+”大背景,积极打造“在线”—“云上大师工作室”多重培养模式
自从2015年国家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行各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生的感受是检验一种培养模式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依托“互联网+”大背景,学校要自觉加快研发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体系和教师授课模式,积极打造“在线”—“云上大师工作室”多重培养模式,以大师课程为基点,积极开发基于手机APP技术的大师课程资源库,着重推出“名师面对面”“跟着名师学”和“名师手把手”几个板块,通过微信群、视频会议创造网络在线互动平台和线上名师精品教学视频、线上作品展示、交流、互评等新颖的多元化的方式以点到面辐射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体,从而真正打造“在线”——“云上大师工作室”。
(三)依托大师工作室强大的大师团队的社会影响力,帮助高职加快培育高技能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人才培养院校,由于高职学生自身接受程度的制约,一支专业技术过硬且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来说是教学核心。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围绕加强人物形象设计的专业性目标,依托大师工作室强大的大师团队的社会影响力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专门化的指导思想,打造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大师工作室团队构成上体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相融、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特别是利用“德技双馨”人才来充实教学队伍,一方面提高了师德,增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赖度,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大师工作室教学人员的灵活性,避免人才流失或过于依赖一定的教职员所造成的不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授课和学生培养所制定的中长期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和学生个人成长目标。借助大师工作室这样优秀的平台,拥有这样一支集教学、实践于一体的“双师型”队伍,促使形象设计专业的师生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还可以通过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和选派优秀代表到相关形象设计工作室进行实际锻炼来切实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发展总体水平难以匹敌世界先进国家培养水准,主要集中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人才培养结构和布局缺乏合理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因此,依托大师工作室,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我国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框架,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探索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升.市场化背景下依托大师工作室发展民间工艺的探索: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7(5):151-152.
[2]熊新华.依托课程基地,探索提升育人品质的新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48-53.
[3]曾琦.现代社会背景下民间工艺依托于大师工作室发展的探索[J].包装世界,2017(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