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教学中“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7-12-29 00:00:00盖丽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基础写作教学中“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改变了课程以往集中于一学期或一学年授课的常规安排,把教学内容分段并由擅长此领域内容的教师主讲,拓展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基础写作;分段式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62-01

写作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写作水平和文化修养,而且也反映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形象,是当代社会大众普及化的一种生存技能。基础写作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写作规律并用以指导其写作训练,进而全面提高写作素养。然而,数字化时代的科技发展,也使基础写作面临新的教育教学现状,为此,教师教学不仅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需采用与时代发展相应的教学方式,“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就是一种创新与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大学生的写作基础

尽管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写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外,还致力于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表达富有个性和创见,但是学生囿于中考和高考的限制,学校和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实用主义到后来就变成了师生的共同追求。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写各种应试文章是通病。再加之学生课业繁重,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有模仿借鉴从小到大阅读的各种范文或心灵鸡汤类文章来进行创意和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其结果是学生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禁锢,这种写作模式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

(二)基于写作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当前,很多高校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重视理论和知识的讲

授而轻实际应用;重课堂而轻课外,缺少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未能充分发挥其专业基础课的应有作用;写作训练方法与高中差别不大,老师出题学生写作,训练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对写作目的意义认识不深,主动创作的积极性不高……而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不仅仅是具备基本的叙述、议论、说明等能力,还且还要有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网络写作等能力。集中密集地在第一学期或一学年进行的基础写作学习,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状态不久就结束了该课程的学习,基础写作的理论学过之后,不久就忘记了,写作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还是高中阶段的功底支撑着写作。因此,“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基础写作教学中的尝试可谓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尝试。

二、对“分段式”教学模式的认定

(一)概念

基础写作中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是指改变以往由一名或两名师教师主讲课程的常规安排,把教学内容分段,每段内容由擅长此领域内容的教师主讲。主讲教师除了专业的写作教师外,古代、现当代文学的老师等都可以加入讲授队伍,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行富有创意的写作训练。

(二)基础写作“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从课程内容上,把现有的内容分为四个阶段:写作原理论、应用文体写作、文学文体的写作、论说文体的写作。从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将原先写作课的授课时间和课时由第一学期集中上64课时改为分为四个学期,由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起每学期上32课时,每个学期完成一个阶段的内容,连续四个学期共上128课时,也就是学生通过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时间来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在考核形式上,改变闭卷的形式和侧重理论的考试内容,通过平日写作和期末开卷相结合的形式关注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

三、基础写作“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创新观念,形成特色

基础写作课程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它能够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促使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及人才培养。同时,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形成自我的写作教学模式和特色。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形成个性化教学,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能够在不同的教师富有个性的启迪下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写作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

(二)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写作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领悟。基础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性思维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采用“分段式”教学,不同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把其专业知识中与写作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势必会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多人授课的方式也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写作实践的指导中,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之,基础写作中进行“分段式”教学,通过对课程的时间、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确实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是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上,而是贯穿学生的一生,成为其取之不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林芝雅,胡浩宇.大学生语言素养现状与对策[J].读与写,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