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41-01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是未来发展的主力。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分析
(一)素质教育中心理、人格方面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具有主体意识,不附庸他人。
2.具有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
3.思维不受传统影响,积极开拓创新。
4.具有进取精神,勇于打破常规和现状。
5.乐观积极,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积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战。
6.重视生命价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衡的心态。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1.体育内容的竞技性
体育教育有着明显的竞技特点,这是因为它的教学内容大
多是从竞技运动中分解、简化、提炼出来的,而竞技的最大特点就是进取、勇于拼搏。
2.体育过程的群体性
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时,无论是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
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还是带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都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担任一定的角色以及承担一定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则。这就需要整个团队所有学生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友好协作,以获得比赛胜利。
3.体育文化的社会性
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多的综合型
人才。简单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全面发展方面的诉求。因此,我们要继续努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体育素质教学环境。
(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关系
“人格”分为两部分,内在与外在,其中,心理特征是第一部分,行为则是第二部分。在这两部分中,前者起着支配作用,后者受其影响。阿德勒提出人的人格受三种因素共同作用:(1)遗传因素。该因素通常又被称之为肌体因素;(2)环境因素。通常被称之为社会因素;(3)生活因素。这部分因素一般都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之中存在的因素集合。曾经,人们主要认为人格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关联,从而忽略了其他学科对人格的影响。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体育教育者忽视了本学科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大学期间进行相关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体育教育和其他课程比较平稳的影响方式不同,体育课程需要学生进行运动,因此大脑会非常兴奋,除此之外,由于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要参与的学生全神贯注,在这种身心高度投入的状态下,课程所产生的影响会尤其深刻。
(四)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作用
1.直接作用
对应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影响人格的三个因素,大学的体育课程应该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生的人格正常发展。第一,在体育课程进行中,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强壮的身体必然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第二,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配合,让参与课程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的理念,让学生在集体运动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愿意拼尽全力为了集体而努力奋斗。
2.间接作用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提升人格品质,让学生形成自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思维理念。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协调,挖掘学生的身体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发挥运动技术、体能,提升运动成绩。
三、总结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体育锻炼,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全面发展。基于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健康状况,同时还能够利用学习来增强自身,以契合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因此重视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最大化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3(6).
[2]薛鱼平,高风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趋向[J].体育与科学,2002(2).
[3]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4]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