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7-12-29 00:00:00张亚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简要探讨了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论主要内容,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实践性课程理论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思想与方法。

[关 键 词]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论;高职英语;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36-02

一、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论

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曾与布鲁纳一起领导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他创立的实践性课程理论成为西方课程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课程流派。

(一)实践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实践兴趣

施瓦布认为,以往的课程过于偏重理论,导致人们过度追求课程开发的原理和程序。因此,他主张课程研究应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状况,从课程实践的各种事实出发,而不是用现在的所谓普遍、科学的课程原理出发。施瓦布也把课程看作一个相互作用、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这个“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实现学生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所以,施瓦布的理论指向课程实践过程本身,注重手段、过程和相互理解、相互作用,体现的正是课程价值的实践兴趣。

(二)实践性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

施瓦布认为,在传统课程模式中,课程是按照规定的目标预先编制好的,教师和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目标来接受和完成,教师成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学生更是受到课程与教师的双重控制。在实践性课程理论中,施瓦布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与学科内容和环境一道构成课程的四要素。他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将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的改造中,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集体审议

施瓦布课程开发基本方法是“审议”,审议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作出的行动决策。施瓦布强调,通过审议形成一个学校共同体,课程审议是“课程集体”,以学校为基础,由校长、教师、学生、社区代表、课程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家等人员组成,选一位主席来领导整个审议过程。集体参与不仅是作出合理行动决策所必需的,而且也是参与者彼此互动、相互启发的教育过程。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首先充分尊重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对课程理论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升作了很大贡献。其次,他采用集体审议方法来开发课程,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打破了专家的话语霸权,有利于倾听参与者的不同声音,有利于提高课程的质量并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对接;另一方面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合理性。再次,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追求课程的实践价值,倡导对具体实践情境的理解与相互作用,强调课程理论必须经过课程实践的改造,使课程变得灵活化、情境化、生活化、个性化,真正体现教育的人本思想。最后,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为校本课程的兴起和发展

了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总体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强:高职英语教学成了“微缩版”的本科英语教学。用这些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各级各类英语等级考试,在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仍然较弱。而且,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统一使用一种教材,学生所学内容与所学专业关系很小甚至无关,使学生的英语厌学情绪增加,英语学习兴趣降低,英语教学效率普遍较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及方法滞后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大多数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练为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是被动记录,机械模仿。教师授课也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语法翻译法等;课堂教学依然沿袭“语言中心”和“讲授中心”的授课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缺乏实践体验和巩固,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部分院校还按传统方式——按照不同专业分配教师和学生,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接受教学,教学目标很难统一实现。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较差,使得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成为空谈,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考试,都是采取平时成绩和

期末成绩总和评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采取形成性终结

性评价体系,但这却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语言应用

能力的提升。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比较差,学校又对考试的合格率有要求,很多教师都会在考试之前给学生一个复习范围, 所以考试似乎由能力测试变成了背诵考试,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测试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虽然《高职高专英语能力A、B级》考试确实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进行了考核,对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但它不能检验学生在各个领域实践中真正应用英语的能

力。所以,高职英语的评价方式亟须改进。

三、实践性理论课程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开设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职英语也不例外。但据调查和分析,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存在不少问题。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给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一)科学定位高职英语课程

高职英语课程内容应该科学定位,关注实践。英语课程开发和实施都必须从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总目的出发,全面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摒弃“学术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重视开发学生应有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人格。针对这一思路,英语教材内容应突出交际性和实用性。严格遵循“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英语教学方针,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首要目标。让学生对英语多实践、多练习,在真实而又具体的语用环境中进行运用,提高语言的实用性。首先,英语课程内容安排应以交际价值为标准,适合开展学生间的交际活动,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其次,材料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所包含的话题、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等应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有密切联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最后,所学材料要体现较强的知识性,所选材料应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特色与专业思维倾向,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实践性课程理论中,施瓦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的主体作用。在今后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做好知识的引导者,环境的创设者,课堂管理者和组织者、示范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新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等,其间穿插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实施差异化英语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划分等级,并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还可以依据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让学生进行真实情景实践和体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就业需要出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创设与学生未来职业环境相似的职场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些都有效体现了“实践性课程倡导对具体实践情境的理解与相互作用,强调课程理论必须经过课程实践的改造,体现课程价值的实践兴趣”这一理念。

(三)实施多样测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测试不仅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考核学生

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学院

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以促进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变结果性评

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变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变纸笔测验为各种考试相结合。在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上,要做到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

重。要探索新颖测试模式、借鉴多种等级考试试题类型,除了客观题外,还可设计一些更加灵活的主观题,从而充分评估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结合学生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杨智.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4]李建婷.探索高职高专英语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