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羽毛球“三对三”比赛项目的技战术运用

2017-12-29 00:00:00余时平童锦锋彭新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目前较为流行的羽毛球“三对三”比赛项目为立足点,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羽毛球“三对三”比赛项目的竞赛规则,重点分析了其在实战中的技战术运用,旨在探寻其项目发展规律,推动其更全面、深入地发展。

[关 键 词] 羽毛球;三对三;技战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27-01

一、“三对三”比赛项目的规则演变

“三对三”项目最初出现于专业队的训练之中,教练员为了达到特殊的训练目的,对其规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遵循了双打的比赛规则。在业余界中,业余队员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三对三”比赛规则进行了诸多尝试。例如,对发球和接发球规则限定方面,有些限定为每队比赛之前先确定第一、第二和第三发球和接发队员,在比赛中按照相互对应顺序参与发球和接发球;而有些则限定每队比赛之前先确定自由人,其既不参与发球也不参与接发球,另外两名队员则依据双打规则参与发球和接发球。另外在比赛胜负方式判定层面,有些比赛规定为按照双打的胜负判定方式,实行三局两胜21分每球得分制;而有些比赛则规定整场比赛共30分钟,又将整场比赛分为上下半场各15分钟,中场休息3分钟,如果时间结束,比赛仍在进行之中,则此回合结束之后比赛结束,若比分相同则需加赛一球,一球定胜负。总之,业余界对“三对三”比赛规则所进行的有效尝试,对“三对三”进入正规比赛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也加快了其自身规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羽毛球“三对三”比赛项目技战术应用

(一)三角形站位

“三对三”比赛项目由于速度快、攻防转换节奏快,要求队员在站位上必须有所侧重。无论是比赛之初的发球和接发球环节,还是进入比赛环节,“三对三”羽毛球比赛都需遵循三角形站位

原则。例如,在发球和接发球环节,发球队员和接发球队员站在指定区域,而不参与发球和接发球的队员,在不妨碍对方的情况下,需遵循三角形站位原则,具体要求为,不参与发球和接发球队员需站在场地另一侧的前后位置。以发球为例,如本方队员发前场球,则另一侧站在前面的队员稍微同向后侧,而站在后场的队员则需向发球队员一方的后场左右移动;若本方队员发后场球,则另一侧站在网前的队员继续站在网前位置可稍向发球队员移动,而发球队员则需往同侧直接后撤至中场站位,站在后场的同伴也需直线前移至中场站位。

(二)分工明确

“三对三”羽毛球比赛采用双打比赛区域,在场地区域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进攻和防守区域都相应减少,这就要求队员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否则极容易由于相互抢球或让球而让本方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情况下,实力较弱或网前技术较好的队员站在小区域网前,随时准备封网,只负责网前区域提防对方回放网前或高吊网前,而后场进攻能力比较突出的队员则主要负责后场,通过连续的进攻直接得分或为网前队友创造得分机会。另外,由于“三对三”比赛攻防转换节奏快,这就要求中间队员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前后及时补位。

(三)基本阵型

根据羽毛球的“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运动员在技术风格的指引下通过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比赛中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战术达到控制对手掌控比赛的目的,而比赛对手也会根据对方的情况实施反控制策略,争取场上主动。因此,根据场上形势的变化,可以大致将羽毛球基本阵型分为进攻阵型和防守阵型。“三对三”比赛项目根据其项目的特点,其进攻阵型主要表现在:当比赛一方在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处于进攻状态时,前场需安排两名队员通过后场队员创造的机会随时准备封网,而后场则只需分配一名进攻队员,通过连续的进攻手段为网前队员创造机会或直接得分,以免后场队员过多出现抢球或让球,反而让本方处于不利地位。“三对三”羽毛球比赛防守阵型具体要求则为:当比赛一方处于防守被动地位时,由于球速快、节奏变化快,此时就要求后场需安排两名队员,通过分工各守半区,多采用挑高球技术,消耗对方进攻队员体力,以此减轻防守压力,而前场只需安排一名队员,防止对方进攻队员在进攻节奏变化时出现轻吊网前。

参考文献:

[1]孙俊.对羽毛球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苏光颖.我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

[3]沈连梅,郑贺.现代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竞技特征与趋势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

[4]夏宇.羽毛球规则变化史及其对运动员技术战术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许斌,高诚,田婷婷,等.羽毛球“三对三”模式的探索[J].福建体育科技,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