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传统实验教学评价机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基于此种情况,首先对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与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教学阶段划分、多元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细则。
[关 键 词] 形成性评价;实验教学;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18-01
一、引言
在传统的高校实验教学评价当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为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这种评价方法属于终结性评价,无法实现对高校学生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中笔者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中。
二、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分析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一种多阶段与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即需要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注意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每个阶段的评价对学生的总体评价结果并不会产生较大
的影响,但是最终的评价结果则是由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综合而来的,可以有效反映学生在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例如,在进行水污染处理实验教学评价时则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理论教学评价、实验阶段评价、实验报告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同时还需要将不同的阶段进行详细的划分,制订二级评价指标,对实验评价进行完善。
三、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阶段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评价时都是以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首先,以实验报告为依据的评价方式无法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只能反映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其次,这种评价方式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出现较大的问题,即教师只根据实验报告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必然导致许多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在实验数据方面造假,甚至还存在严重抄袭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在实验过程中无法通过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形成性评价则属于一种过程评价,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是单单由教师完成,从而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综合情况反映出来,基于此种情况,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四、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校实验教学评价机制细则
在上文的论述中对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内涵与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下文中笔者将重点论述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评价的具体机制,具体来说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不同阶段,并确定不同阶段的评价权重
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全过程评价,这就要求将实验教学
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内容对教学进行评价。但是不同实验的具体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完全均衡的评价方式则依然无法有效反映出学生实验的学习效果,因此,还必须确定不同实验阶段的评价权重。例如,针对上文中所提到的水污染处理实验,学生的最终评价中,实验理论教学评价可以占20%,实验阶段教学评价占50%,而实验报告处理则占30%,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传统的高校实验教学评价方式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必然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评价中,教师会侧向较为优秀的学生,对优秀学生的评价结果都相对较高。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也是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如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参考实验指导教师、学生以及理论教师的意见,同时还允许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三)遵循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原则
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数量和程度,测试的结果有时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而在形成性评价中,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兴趣、动机等因素。具体的分数有时会带来误导,而形成性评价将注重把量化的评价与质性的评价结合起来。例如,针对具体实验操作可以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而在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等因素进行评价时则需要采用定性评价。
五、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校实验教学评价机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评价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忱.中美中学教学评价对比研究:也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8):112-114.
[2]王小莉,杨小迪,焦玉萌,等.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改革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4,9(12):1151-1153.
[3]谢晖.“以评价促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以法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评价为视角[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36(7):85-88.
[4]李健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