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权重的工科院校课程考评方式教学改革研究

2017-12-29 00:00:00姜亦学于大伟李子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课程考评方式很难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任务。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评方式问题,提出了基于权重的工科院校课程考评方式理念,基于权重的工科院校课程考评方式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始终,是对传统教学考评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其实现过程充满了各种困难和任务,需要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务等人员参与其中,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革命化的高校课程考评方式。

[关 键 词] 权重;考评方式;授课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72-01

一、研究背景、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课程考评方式存在严重的理念问题。高校通过课程考试和学生评价对人才培养过程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在实际情况中,这种考评方式难以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因此,对现行的工科院校课程考评方式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考评方式现存问题

目前,课程考试标志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手段和课程结束,导致学生课程结束后无后续学习,以至最后彻底的遗忘,更谈不上什么学以致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也强调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但具体到每门课程培养哪些能力和哪些素质很模糊,没有明确的标准和量化,而且如何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应用知识的水平缺乏正确的评判标准。工科院校的大学课程考试主要以知识记忆和简单应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体现出了考试的实践应用性薄弱。考试的内容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内容及教材为主,甚至部分老师考前划重点和范围。考试题型以记忆型知识的客观题居多,而体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主观性题相对较少。这种考评方式考核内容固化、题型标准化和答案唯一化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三、高校考评方式的改革思考

(一)考评与授课同步

传统的考评时间往往发生在课程授课结束,本文提出一种新思路即考评与授课同步的思想。让考评与授课同时结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计适合其课程的考评以及与教学相适应的方式,这个授课的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学习求知的状态而不是期末的死记硬背与突击。通过调研,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新学期教授课程首先提交一份授课计划,整个学期按照授课计划进行授课,而且,大部分同一课程的授课计划每学期都大相径庭且过于简陋,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同的授课结果。任何课程都是章节的集合,授课计划不应该是简单的授课内容和进程的安排,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中的效果以及能收到的效果。

(二)基于权重的课程考评方式

我们将基于权重的课程考评思路加入考评与授课同步这一过程中。在对授课计划的改革下,我们将拆解课程,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分配不同的权重值,也可以根据内容分配权重值,这部分要求教师或课程组商讨尽量做到将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及考评过程完美地结合。但必须保证所有分配的权重值总和为1,课程组或教师在设计授课计划时,根据设置的权值进行考评,给出各章节或内容块的考评结果,教学结束即学习结束即考评结束。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考评中即可得出,传统的一纸考试将被取代。基于权重的课程考评方式需要教师付出比传统的考评方式更多的努力,涉及很多方面,如不同课程设计的方法会有差

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考评的内容也有可能不同。

四、总结

任何一种考评方式,只有符合教学的目的和思想,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基于权重的课程考评方式是一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课程考评方式,教师是整个课程的设计者,是考评学生的考官而不是一纸试卷。教师在设计章节的权重时应多方面考虑,有必要时可以考虑增加考评项,如综合章节的考评或实践实验的考评等。总之,这种新的考评方式,只有经过实践验证后方知其效果,我校将其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一两个班级中试点应用,验证其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2]喻福东,彭翔.法学专业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探索[J].文史博览(理论),2009(1):49-52.

[3]于大伟.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工科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评价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9).

[4]刘寿堂.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考评手段质疑及商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74-176.

[5]刘蓓.对我国学校考试制度的哲学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6]杨虹.考试改革探索中的误区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