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7-12-29 00:00:00魏登李凤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型的实践,关键是办学思想的深度解放,核心是课程的转型;转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吉林省试点转型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例,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组织、课程结构、专业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五个方面对转型过程中专业课程改革进行系统研究,经充分研究论证后,试点转型专业课程改革基本形成了完整体系,并较大程度符合了“应用技术型”这个转型要求,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将对实施效果进行进一步跟踪研究。

[关 键 词] 转型发展;课程内容;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68-02

一、前言

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积极展开转型发展工作,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型方向转型的实践,关键是办学思想的深度解放,核心是课程的转型;课程转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改革[1]。转变传统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维,深刻解放办学思想,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学科理论型课程向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课程转变,是这场“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教育大转型的必然选择[2]。目前,吉林省地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扎实地推进中,某些转型试点院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笔者以吉林省试点转型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例,围绕专业课程内容从专业的课程开发、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五个方面对转型过程中专业课程改革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总体设计

(一)改革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在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必须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改革指导意见,否则课程改革将出现杂乱无章的“无政府主义”现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确立培养适应产业和行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培养目标;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模式,培养具有较高烹饪职业素养、较强烹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岗位和岗位群需要的高素质烹饪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要求

(1)充分认识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烹饪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中。(2)整合优化课程内容,科学构建“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设部分自学课程、弹性课程和特色课程,引导学生自学、选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程活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4)加强与用人单位、烹饪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

(三)改革途径

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分析烹饪与营养教育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与烹饪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并对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论证;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审批,形成正式的课程体系设计。

(四)改革效果评价

利用吉林省普通院校转型发展的契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在确立课程改革后,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对课程改革成效做出评价,由此也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实践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改革

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普通院校办学思想固化,导致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本就羸弱的普通地方院校万马齐喑要办成“省内一流、全国有名、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终究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对教育规律的漠视。因此,抓住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教育方针目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按照符合社会需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符合“转型技能型”的课程目标,是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对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依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两个方面,采用分层、分类加以设计,设计专业课程总目标再分层分类形成完整的目标系列,杜绝传统课程目标“假大空”和“形而上的抽象”现象。

(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是课程论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课程在内容上主要

集中体现为过度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性,忽略了知识

的实用性、适用性、时用性及实践性。在转型课程改革中,对课程

内容的改革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即由传统的学科理论

型课程向实践技能型课程的转变。(1)课程内容的选择,摒弃过

去为了学科体系支撑而填充进来的专业实用不强的课程,根据

餐饮市场调研、与烹饪企业管理者座谈的方式,选择与社会、市场、生产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作为最主要课程内容,重点选择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作为课程内容。(2)课程内容的组织,在单门课程内容组织上,尽量按照“以工作为中心”或者“项目任务”形式进行组织,要求教师严格把关,编制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在整体课程体系上,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做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先易后难、避免重复课程、以学生动手能力为主。(3)课程类型与结构安排,在研究中,将原来的典型“三段式”课程进行优化,明确课程类型为理论课程(细分为)、实践课程和素质教育相结合。(4)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改革: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及实际,烹饪专业课程内容拟采用“理实一体化”的直观方式、采用虚拟实验及与实践相结合的呈现方式。

(三)课程结构改革

在研究实践中发现,传统课程结构过于死板,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轻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传统课程结构导致课程内容有严重的重复现象,同时也发现,传统课程结构上还存在“头重脚轻”“本末倒置”情况。烹饪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三部分,每部分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和规划,形成了完整的专业课程架构体系。参照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改革中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大胆调整,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表。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改革后的课程结构趋于合理。在具体的细分结构上,对课程类别都做出了更加详细的安排,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相互交融,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实践和素质课程的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

(四)课程开发改革

在转型过程中,摒弃传统“学科论”“基础论”等课程开发模式,树立现代课程开发理念,同时课程开发要符合“实践技能型”的要义,实现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人格健全的课程价值。在研究过程中,烹饪专业课程开发遵循开发决策民主化、课程目标开发明确化和可操作化、课程门类能最大限度实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开发要合理完善、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课程实施环境校企一体和理实一体化的综合开发要求,大力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课程实施评价改革

在转型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方法要根据课程性质来选择,“微课、慕课”“理实一体化”教室、“虚拟实验”及生产实习实训形式,要大力变革传统课程实施采用的“黑板+粉笔+宣讲”方式;而对课程的评价方法要“内外兼顾”和量化处理,制定完备的课程评价标准体系,采用内评和外评相结合的模式,内评以学校为主从课程制定过程、课程实施过程、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外评采用校外专业机构(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中介等)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严格进行把控,做到量化处理。

四、结语

课程改革关系着转型发展的成败,是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潜力的重中之重,经过研究,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改革的总体设计到改革的具体举措,都经过了严密的实践论证,以期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课程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2]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酝酿大变[N].经济观察报,20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