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围绕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学习阶段设计开放性、自由性的学习任务,采用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任务驱动学习法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培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有效地对接就业市场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
[关 键 词] 微课程;教学设计;高职院校;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28-02
以MOOC、COUSERA为代表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正在拉动国内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演进。“微课程”对职业院校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反思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需考虑如何鼓励、培养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时,营造自我管理的积极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
一、微课程及其教学设计的核心概念
“微课程”以微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教学环节,按照具体学情将教材内容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其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时间在6~10分钟左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则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微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体现“微而精”,并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程支持个性化、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使用起来灵活多样。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始终贯彻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职业教育思想,坚持“职业道德先行,专业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在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对“商务管理”专业领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作了深入调查。根据反馈结果,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自主学习能力:个人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能力:特定情景中,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力:在基本软硬件能力之外,能利用新媒体工具实践信息搜集、筛选、整合、归档的能力。
(四)团队合作能力:基于团队,发挥合作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集体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五)沟通交流能力: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采用有效且适当的方法与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六)创新思维能力:在技术和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三、微课程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
微课程的实施往往借助“翻转课堂”形式——即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先学习,学习结果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被验证、应用、讨论,并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归纳总结、学习评价及反思。
(一)课前学习阶段:教师制订学习目标和任务,针对课本内容、知识脉络、学习重难点来布置学习任务并将学习素材上传至班级网络群,引导学生预习理论、重点、难点或拓展学习。课前导学可针对学习中常出现的困惑和易错点,设置精选的学前小练习来完成预习。前置设计可利用录制的微视频作为预习资源和工具,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即时通讯条件(如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网站等)。
(二)课堂教学阶段:该阶段的教学设计可结合传统教学法。“微情境”的创设可体现在新课导入、课中典型教学片段或重点探究活动、当堂测练、课堂小结、课后反思等环节。适量的随堂“微练习”可检测学习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及时地指引学生做好自主反馈,在自主纠错中发现、学习薄弱点,查找易错点,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学习阶段:为巩固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体验,该阶段的学习可以设计“微反思”,让学生在自省中提升学习实效,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复习巩固重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疑点,纠正易错点,从而达到扩展、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提升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服务后续学习等目标。
四、如何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教学视频、课件、学习素材、导学案等材料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采用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分析其正确答案所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自建知识体系预习,其效果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环节。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开阔认知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是实现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驱动力。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微课程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围绕重要知识点,结合具体学情、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并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常常会采用“探究学习
法”——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或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法”——鼓励学生根据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微课程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微课程教学设计在课前和课后学习阶段会充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手段。教师在组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要求学生在电脑端或移动端(手机、平板电脑)展开自主学习、多向沟通,并上传或分享学习成果。结合形成性评价体系,教师在设计平时作业时也会采用形式多元、表现丰富的学习任务,如在线协同工作、视频会议、资料检索、在线问卷及统计、网络推广、软文策划、微电影剪辑、线上线下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微课程的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课堂学习阶段出现多种观点相互碰撞时,探讨才有价值。因此,“合作学习法”(Collaborative Learning)成为微课程实施中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可抛出一些特定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必须明确,才不会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小组讨论结果要尽可能地在课上进行分组呈现,并设置答辩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
(五)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设计合理的微课程具有多渠道、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功能,一方面鼓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线上或线下),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以便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评价细则。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应鼓励学生利用班级群、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进行文字沟通;在课堂教学环节,合作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以语言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社交;在课后学习阶段,学生也应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充分的学习反思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或准备演讲,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多采用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组织大量的教学资源供学生汲取知识、拓展认知基础,同时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形成对问题的多角度见解,为下一阶段的头脑风暴奠定基础;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设计的开放型学习任务能鼓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提倡个性化、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课后学习阶段,学生有时间可以进一步研究并验证其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课前、课堂、课后的这些教学环节的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推动。
(七)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往往会结合形成性评价体系,它是基于对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全面考核。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在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兼顾对学生学习态度、探究方法、参与意识、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从而为教师提供多方位的量化信息。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综合能力的真实概况,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五、结束语
微课程教学设计在体现“碎片化学习”特点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教师角色更多体现在教学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可持续性个人发展的综合能力,使其在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更好地对接就业市场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倩倩,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
[2]付奎亮.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微课程开发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4).
[3]姜淑华,史维琴,吴叶军.高职院校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现状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