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班管理创新研究

2017-12-29 00:00:00李旭灿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对培养具有职业导向、适应市场需求专业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工学结合专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工学结合专班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22-01

一、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专班的现实意义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自2010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工学结合专班以来,工学结合已逐渐成为学院办学的品牌特色。顺应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路,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和制度建设,续写具有登云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专班的新篇章。在实践中,创新工学结合的新模式,拓宽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助力高职院校及企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班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在多年的工学结合专班人才培养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突显了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学结合中工与学难以对接

工学结合的初衷是实现工与学的有效对接,使学生能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的专班实习中,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实践岗位难以对接,实习的学生很难参与到核心性的技术性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提升。

(二)校企人才培养职责定位不明确

工学结合专班采取的是学校与企业分阶段培养模式,在校期间,学校承担对学生培养的职责,而当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学校难以管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无法为企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定位,从而导致职责定位不明确,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学生对工学结合专班的认知偏差

实行工学结合专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实习工作中碰到的系列问题,逐渐会引起学生对工学结合专班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及其家长对专班的误解。学生对这种实习方式的误解,必然会导致在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影响对工作的适应,难以在企业维持长久的学习与成长,错失学习与锻炼机会。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班管理创新之探索

工学结合专班作为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在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必将打造出品牌特色,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专班的管理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方式,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在工学结合专班管理的探索中,力求创设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及富有学院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专班管理中的难题之一是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差,学生在校期间学校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优势,明确职业目标,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达到自身职业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二)明确人才培养职责,实现从规范管理到人本服务的理念转变

工学结合专班的管理模式,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责任定位方面,学校始终应扮演主导的角色,企业只是学校培养的一个教学场地。学校需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专班的管理创新模式,积极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机制。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人本服务的理念转变。学校应始终秉承人本服务的原则,坚持学生至上的原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与水平,以全面关爱和服务学生的理念,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热诚解决学生在企实习的各类问题。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专班的成功实践,学校需在充分总结工学结合专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并行,在工学结合专班的管理中,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应始终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并将其贯穿在实践中,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才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式,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实现职业化的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让工学结合专班成为登云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2]徐伟.工学结合专班学生自我管理路径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3]周常青.工学结合的反思与内涵扩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