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12-29 00:00:00宁晓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同样要求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不断丰富和更新,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现在所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意义和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对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 键 词]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11-01

伴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进步,传统的“教研室”垂直化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已经显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新型的以“学科”为教研的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组织主体的教研模式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研模式。

一、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意义

(一)加快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一个教师团队优秀的学术氛围是分不开的,通过高水平教师团队的构建,树立学科带头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优秀教师为骨干,建立名师宣讲体系,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团队水平的提升。

(二)促进学科课程质量提升

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整个学科课程质量的提升,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材理解、课标解读等互相交流,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科的课程质量。

(三)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

教研一直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经管、工商共生等,打造一个个性化鲜明、实力化发展的科研型教学队伍。

二、高校高水平教学团队构建面临的困难

(一)团结合作氛围不浓厚

就目前而言,一些大学的学术氛围以及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氛围还不够浓厚,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之后,很难有效地和学生或者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氛围的欠缺,就导致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很难得到提升。其次,一些学科的教研项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是完美的教研项目组合,实际上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氛围,缺乏骨干教师的带头,就让项目过于形式化。由于学科之间交流的减少,就让一些教研项目很难开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研究。

(二)团队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学评价对教师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教研团队,其进行职称评定的时候,往往仅仅看中的是教研成果的第一作者,即使在教研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教学骨干,也在进行职称评定的时候,很难得到重视。在这种教师评价背景下,就逐渐养成了教师教研不合作、不交流的习惯,十分不利于教学团队的提升,教师之间的交流主动性也逐渐被消磨,最后妨碍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三)团队管理体制不科学

教学团队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的科学程度,科学的团队管理能让教师团队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是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管理优先于教研项目负责人对教研项目作出反应,最优化配置教研人员,就能极大地推动整个教研团队的建设。

三、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对策

(一)提高团队核心水平

笔者认为,一个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第一,科学有效的团队领导,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在教学团队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具有优秀教师带头的团队往往会发展得更快。第二,严谨明确的团队规则,这个团队规则是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所公认的,严谨明确的团队规则更能良好地避免一些潜在问题的出现。第三,确立正确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团队中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当团队中每个人目标一致,就能有良好的团队向心力。第四,团队合作中注重教学水平的分层,因为团队中每个人的差异性和教学水平的不同,就应该在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注重教学水平的分层,实现每个人技能的互补和提升。

(二)改善团队结构层次

教学队伍的结构层次是教研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在一支高效的教学队伍中,良好的团队层次可以促进整个团队的协同运作,让整个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团队中不同年龄、处于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交流、总结,更能缩小整个团队教学水平的差异,从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

(三)提升团队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更是团队的核心内涵,一个教学团队内部成员的审美观、价值观都是一致的,何愁团队不能协同合作呢?一是确立团队的核心精神,“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不同观点的发挥;二是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更是推动整个教研项目的根本源泉;三是合作意识的凝聚,让教学团队中每个人都以团队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展现出强大的合力;四是严以治学、一丝不苟的团队氛围,更让整个教师团队的学术氛围更上一层楼。

总之,新型的教研模式能让教学团队中的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的发展,并且注重学科之间原创性、专业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