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因其软硬件方面的独特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发展阶段和典型案例梳理入手,试图探寻国内高校众创空间发展路径及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关 键 词] 高校;众创空间;经验介绍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08-02
一、国内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在创新2.0浪潮下,国内众创空间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型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引导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成为创业者聚集的港湾。高校众创空间是众创空间发展架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其在软硬件等各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以及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平台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高校本身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势头迅猛。然而作为新生事物,各地高校在众创空间构建与运营过程中有着不一样的探索与实践,亟待总结与发掘。
根据国内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将其发展进程简单归结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积淀、初步尝试。
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根植、脱胎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举办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我国首先进行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自1999年起,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延续至今。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进一步确定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通过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出高校众创空间的雏形。
第二阶段,快速推进、特色探索。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提出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创客”“众创空间”等词汇逐渐被人们所熟知。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众创空间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从国家层面首次对众创空间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整体安排与部署。自此,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从点到面,进入发展快车道,各高校以众创空间为名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加速涌现。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发布,文件在全面部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同时,有力推动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建构进度。2015年5月,“东华大学众创空间”在上海正式成立,首开高校众创空间先河;随后,天津市宣布到2016年众创空间市内高校全覆盖。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热情。
二、国内高校典型众创空间介绍
(一)清华大学“i.Center”众创空间——“高端制造”
2014年,清华大学将“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转型升级为“i.Center”。在1.65万平方米的物理空间里,“i.Center”配置上百台数控车床、机床、铣床以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体验当今最前沿、最主流技术的机会和平台,工业级的加工设备及配套技术支持让创客可以在高水平的制造技术条件下进行创新实践。“i.Center”众创空间在建设伊始就聚焦于产品设计和工业创新,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理工科院校众创空间建设模式,对理工大类学校众创空间构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同济大学“Fab Lab”众创空间——“开放创造”
同济大学“Fab lab O-Shanghai”是建立在开源背景下的中国第一个开放创造实验室空间,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开放性。自2014年首个“Open Night(开放夜)”系列论坛开讲以来,“Fab lab”每周都会以不同的主题面向公众开放,已成为沪上创客们聚首交流的最活跃平台之一。“Fab lab”目前的模式是核心志愿者自主运营的方式,核心成员都是义务地来建设实验室,最年轻的志愿者还在念高中。在此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作为回报,核心成员可免费使用实验室空间和设备,免费参加“Fab lab”举办的各类活动、工作坊,这就是“Fab lab”开源共享的创新管理模式。
(三)暨南大学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WE创空间”)——“对外交流”
2016年11月18日,我国首个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在暨南大学成立,用于扶持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同时,暨南大学还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共同打造了境内外并行、双币种、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和1.5亿美元的“港澳台侨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暨南大学作为目前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内院校,其一直致力于结合自身国际化特色探索众创空间建设。此次,将港澳台侨理念引入众创空间建设,必将为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国际化交流探索积累有益的经验。
(四)四川美术学院沙坪坝文化创意众创空间——“文化创意”
2015年7月14日,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府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金融集团联合成立的“沙坪坝区文化创意众创空间”在川美正式挂牌。该空间最大的特色就是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色,探索文化创意类众创空间建设,将文化创意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应用结合,针对文化创意团队及其产品服务,提供创业服务产业链一揽子基础服务,集合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们聚在一起打造“文化创客”聚集交流的公共平台,实现“文化+众创空间”的新生态模式。
(五)哈工大(深圳)“青年创客空间”与南京理工大学北方研究院——“区域互联”
不管是哈工大(深圳)“青年创客空间”,还是南京理工大学北方研究院,其突出特色就是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区域互联、政校合作特征,将重点高校吸引至地方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众创空间建设,并辅以政策支持与优惠。这种政校合作在校外共建众创空间的做法是一种科技成果转化及智力输出的新探索,抛开地域限制,以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智力资源为源头,让各类资本通过政府搭建的众创空间这一平台直接参与可用于转化的科技成果的甄别遴选,实现市场同科技成果的无缝对接。
三、国内高校众创空间经验介绍
(一)坚持育人为本
当前学术界和高校基本认同一个观点,即高校众创空间建设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而不在于培育创业者。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创新创业精神、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伦理与职业素养的塑造,与政府、企业所兴办的众创空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核心点就在于——育人职能的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众创空间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节点和支撑平台,摒弃了片面追求企业注册量和科技成果转化额的观念,依托学校强大的科研和师资资源,为创业者提供针对性强、效果直接、模块化的教育引导与服务。
(二)融合专业发展
针对校内众创空间“同质化”严重、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在遵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推行“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众创空间建设。如,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众创空间)、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荷福—临港科技众创空间)等为代表的一些理工科院校,立足于强大的工科背景和优势学科,发展浓郁工科特色的众创空间,赋予众创空间鲜明的科技内涵;以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文化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美术学院(沙坪坝文化创意众创空间)等为代表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院校,立足自身人文学科背景,结合经济、社会和民生热点,打造有人文精神的众创空间。
(三)聚焦协同发展
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来说,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比较注重协同发展:一方面,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企业间的协同,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构建高校众创空间系统平台。如,南开大学等6所院校与天津市津南区政府分别共建“津南研究院”,结合政府资源助推学校众创空间建设。另一方面,不少学校探索打破原有专业界限,组织跨专业培训课程、构建跨专业创业团队。同时,建章立制,设立创新创业统筹部门,如,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集聚校内外资源,协调处理全校范围内创新创业事务。
参考文献:
[1]任丹,何震.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J].传媒与教育,2016(1).
[2]王涛.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与建设路径探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等.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5(5).
[4]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