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个人理财》课程的影响及教学改革研究

2017-12-29 00:00:00李鸿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与金融结合起来,最早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逐渐发展为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七大业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资金的融通、供需信息的匹配等方面冲击传统金融业务,对个人理财业务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基于互联网金融对理财业务的影响,对金融专业《个人理财》课程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70-02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与金融结合起来,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资金的融通、供需信息的匹配等方面冲击传统金融业务,对个人理财业务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丰富了投资者理财的渠道和产品的选择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比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宝类”基金理财产品,传统银行机构也紧随其后,像民生银行推进直销银行建设,招商银行推出了“天天盈”等产品。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因其投资门槛低、交易便捷、功能丰富,给投资者,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带来了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保险产品方面,互联网发展创造的各种新型场景,也带来了新的保险需求,各种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不断涌现,比如基于互联网购物场景的运费险等。2016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2347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6%。可见,借助互联网,客户投保渠道更加便捷,保险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可供选择的保险产品更加丰富,产品比价也更加方便。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理财模式

投资者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由于受到不同的投资风险偏好、财务生命周期各阶段理财的目标、个人收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理财目标和理财方式都有较大差异性。而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理财模式有所变化。在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下,多数人会选择通过储蓄、基金定投等方式来积累人生的第一笔财富。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对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互联网金融相应的理财模式,比如选择诸如陆金所、红岭创投等P2P理财平台进行投融资。P2P理财平台产品丰富、选择性大,年化收益率较高,但同时风险相对较大,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偏好进行选择。相比传统的理财模式,互联网金融为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也为没钱创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提供了获取资金的渠道。

(三)互联网金融对理财业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银行的理财咨询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传统的银行产品、理财产品,还需要熟悉本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及其特性,能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指定合理的理财规划方案,掌握一定的网络营销技能;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P2P网贷平台)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相应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业务操作,还需要具备利用互联网进行反欺诈调查的技能。

二、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个人理财》课程构建

(一)《个人理财》课程的定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理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理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新型理财工具和理财产品不断出现。因此,个人理财课程要适应时代变化,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断融入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人才。

《个人理财》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在学生已学习《金融基础》《会计基础》《保险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关个人理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从事理财产品销售、理财客户服务等一线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构建

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构建上,重点介绍个人理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以及现金规划、消费规划、保险规划、养老规划及投资规划等内容。将互联网金融知识嵌入上述内容中,在介绍传统理财方式的同时,对比讲解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学生理解互联网金融理财工具与传统理财工具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运用到相关理财规划中。具体课程内容构建如下表所示。

(三)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个人理财》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本课程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网上资源、云课堂等)、校内实训室完成教学。注重对学生基本投资理财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三、基于“互联网+”的《个人理财》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线下+线上”教学

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运用云课堂、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进行教学,推进“线下+线上”教学方式。依托互联网上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专业理财网站、精品课资源、慕课平台等已有的课程录像、微课、视频等资源,建立《个人理财》课程资源库,一方面可以方便教师备课、学习,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生线上学习的资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查询相关资料,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

(二)利用社交软件,开展师生互动、答疑

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课程学习讨论群,便于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开展一些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注重风险意识教育,强调职业道德

“互联网+”理财的新金融业态,不仅有传统理财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声誉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也有新的风险,例如特有的法律与制度风险、模式风险、市场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投资者必须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做到能够防范风险、监控风险、及时识别新增风险;作为理财咨询顾问或服务人员,必须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以提高客户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因此,在《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风险意识教育贯穿始终。比如,在讲解P2P网贷业务基础知识时,要求学生对网贷平台“跑路”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讲解互联网基金产品时,要求学生分析这类产品与储蓄的区别和风险大小。

参考文献:

[1]李琳.“互联网+”背景下《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6).

[2]罗薇薇,张艳英.高职《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现状与对策:基于课程调查报告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