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及探讨

2017-12-29 00:00:00夏文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健身俱乐部成了人们开展健身运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进一步带动了健身俱乐部教练职业的快速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开设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满足健身俱乐部对教练的职业需求。对高职院校健康俱乐部教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构建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67-01

一、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对教练人才的需求相契合,既要保证专业学科设置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形成特色的实践体系,从而避免该专业课程设置与一般体育专业课程趋同。在具体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本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选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经过合理规划设计,形成层次鲜明、模块相连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借鉴其他院校对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课程的设置经验,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杜绝课程设置出现盲目跟风现象。

(二)职业性

本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健身俱乐部教练的职业发展需求,通过对健身行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健身俱乐部教练的职业状况以及市场对教练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而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根据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动态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三)实用性

本专业课程设置要合理安排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保证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在从业过程中得到应用。随着客户对健身俱乐部的要求日益多样化,高校在设置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充分兼顾客户的需求,使学生具备健身指导、制定运动方案、一对一指导、随机性指导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本专业是高职院校新兴的一种职业教育,它的课程设置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与健身教练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劳动者,所以,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并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鉴于此,可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分为如下两个层次:(1)以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为核心,为健身市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管理人才;(2)依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以培养健身俱乐部会籍顾问为主,并培养能够进行一对一健身指导的私人教练。要将本专业的课程与就业导向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科体系满足就业导向的需求。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课程结构类型的复杂性,从而使与之相关的课程分类标准也具备了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分类时,可选择的标准较多,如关联性、顺序性、均衡性、连续性等。在对本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设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就业导向,并按教学内容及实习等标准进行分类,如可设置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有氧健身操、健身器械使用指导、体育舞蹈、体能评测等。此外,可从就业的角度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设置,如开设健身教练和会籍顾问两条主线,并将各类专业技能课融入到这两条主线当中,采取模块化教育,分不同年级进行相关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并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通过者颁发岗位证书。

(三)完善专业课程内容

本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公共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关系、英语、计算机基础、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2)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健身俱乐部教练的职业需求,分为两个课程模块。一方面是私教课程模块,设置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体适能评估等方面的理论课程,以及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普拉提、球操等专业技能课程。另一方面是会籍顾问课程模块,设置人体解剖学、康复、体适能等理论课程,以及经济、策划、管理、服务等专业技巧类课程;(3)实习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对本专业而言,在课程评价中,应当充分体现出社会、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一套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本专业的课程评价应当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理论能力、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其中每个部分都由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可按这三者的参与比重,对其评价比值进行合理分配。例如,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较高,所以其在评价中占最大的比值,用人单位次之,最后是学生。鉴于此,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应当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主,并确保师生的参与性,从而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总而言之,健身俱乐部教练是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上较为紧缺的职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为此,高职院校要开设健身俱乐部教练专业,合理设置本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教练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云臻.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教练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9):69-70.

[2]黄继章,宋福杰.高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健身私人教练实践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8):56-57.

[3]赖丽新.高职院校开设健身教练课程可行性研究[J].江西教育,2015(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