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办学特色,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确保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企业人才需求,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协同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60-02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技能修养、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我国竞争力影响深远。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办学特色,也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高校扩招不断加快的今天,在功利思想影响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推动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积极做好改革,采取有针对性地改进策略,推动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提升。
一、高职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人才需求和标准,并为之提供最为先进适用的设备和岗位,让学生得到最为有效的指导和实习锻炼,真正培养应用型实践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技术、研究及人才的优势,与企业展开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设计,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和设计创新,培养更多与市场发展相接轨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目标,也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也是检验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校企合作离这样的目标和设计相距甚远,甚至有种渐行渐远的趋势,高职院校感到力不从心,企业感到爱莫能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出现了诸多问题,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也促进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希望找出其中的症结和原因,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思想认识相对肤浅,造成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
思想引领行动,观念影响实践模式。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一加一,不是粗暴地焊接,而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文化和形式的融合,需要两者都能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一致,在认识程度上不断深入,在合作模式上不断强化和深化。但是,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都相对肤浅,不能真正领悟校企合作的精神,也就无法真正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下去,造成现在的校企合作形式主义非常明显,为合作而合作,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彼此寻找符合自己利益的最大发力点,使校企合作无法形成合力,更不能展现强大的效能。从高职院校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教育,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办学上,对校企合作缺乏深刻的认识。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较为成熟的有效办学模式。不少高职院校仅仅将校企合作看作是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基地和模式,仅仅安排学生在大三阶段找到相应的实习单位就算完成了一大半任务,没有充分考虑实习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和专业对接,更没有制定系统完善的合作计划、指导流程以及相对应的量化考核标准。不少学生根本就没有针对实习教育和指导相应的奖惩机制,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完成校企合作形式主义突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更为短浅,不少企业仅仅把校企合作当做廉价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企业没有培养人才的义务,更没有相应的能力,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企业让高职学生深入实习岗位,需要各种投入,带来各种技术和安全风险,缺乏劳动力,或者某个岗位人力资源不足时,才临时安排几个高职学生顶岗工作,校企合作更是形式主义。
(二)政府缺乏系统完善的公共管理配套措施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其中起到重要连接和润滑作用的是政府,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配套措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做好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并进行有效量化和激励。但是,在这方面,政府缺乏相应的经验,也没有指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更没有系统完善的配套措施。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相对成熟,有着非常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企业有相应的义务和奖励,高职院校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章程,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我国在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并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法规,并为经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政策和措施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在配套政策和法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足够的热情
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企业在整个合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岗位安排、实践指导、综合考核等方面影响极大。但是,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性明显不高。首先,企业认为不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地方,企业即使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非常成熟的职业技术工人,而不是没有实践技能、需要从零开始培养的人才,他们只想找到成手,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迅速转变成企业的生产力。并且在实践中不愿意为之提供非常精密先进的设备,一方面涉及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设备采购非常昂贵,学生实习锻炼对设备的损害相对较大。其次,企业的高级工工程师和技术巧匠缺乏相应的教学和指导经验,也没有更多的热情去手把手引导学生学习和锻炼。这样,校企合作中学生也就很难得到最为有效的锻炼,也就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新时期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加快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我国要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有的教育、公共管理、经济等都要依照相应的法律,必须在法治的引导和约束下进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完善的法律,在法律的框架下做好各种相应的分工,履行各自的义务。我国针对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加快我国校企合作法制化进程。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各自的义务、权利,明确政府在整个合作体制中的角色和定位,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合作中的义务和权利,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积极性,并能够真正将目标落到实处。
(二)强化校企合作中环节和要素管理
校企合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有很多的环节和复杂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充分落实,并做好相应的考核,确保没有任何纰漏。立足高职院校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开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确保学科研究能够服务当地企业发展,企业岗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实践和实习需求,实现高职院校和当地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和产业化能力,能够针对当地企业发展不断创新技术研发,将更多的成果在当地实现就地快速转化,以此来服务经济发展,推动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协同教育管理机制,高职院校的实践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和技术巧匠做好深入配合,并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制定好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和模式,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做好监测和督导。
(三)优化校企合作的全过程管理
高职院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将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实习指导融入校企合作体制中,确保学生的理论素养学习和实训指导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协同,保障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实际,能够更好地进入企业岗位和职业角色。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针对企业发展实际和市场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和学习实践指导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并为校企合作做好准备工作。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后,由专业实践指导教师与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合作,重新构建师徒式实践指导体制,让工程技术人员能够真正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实践引导,确保学生得到最为有效的锻炼。
总之,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确保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企业人才需求,服务我国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3).
[2]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