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56-01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墨守成规,本文从大学语文课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谈起,重点研究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待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行和验证。
一、在“教”与“学”的转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能力在人的各种能力中处于中心位置。
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教学相长”是最重要的思想。教师的“教”不是一成不变的灌输,学生的“学”也不是被动的接受,它是一个双边的互动过程。学生的经验、认知会和老师的思想、观点碰撞出火花,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从来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通过不断的磨合、交流,双方“教”与“学”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老师与学生的界限也不再那么绝对。在双方身份的互换中,教师的思想重新整合,升华为新的认知;学生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而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崇实求学的美好品质,一定是受益终生的。所以,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各种问题的不断解决,通过师生角色的不断转换,教学目的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对学生也做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一股创新合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这种能力会伴随他们一生。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在课堂上或是考核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的活动情境越多,他们的表现就越多,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更多的问题也会在实际活动中逐渐显现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随之培养起来。如,每学期我们大学语文课都会安排课前5分钟演讲,要求学生从稿件的准备到台风的训练养成,乃至上台表达的眼神、姿态等都做了具体指点和要求,通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评,增强了他们的判断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另外,根据课业内容不同,制作相关的手抄报来交流、展评。通过课堂问题辨析、小组合作进行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学考核,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创设情境,如,在讲到《长恨歌》时,联系《杨贵妃秘史》《杨贵妃传奇》等电视剧展开讨论,结合诗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历史人物,大家各抒己见,并引发争论,在争论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和体会;在讲授老舍的《断魂枪》时,联系时代创作背景以及老舍的一生,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说中的王三胜、孙老者等,尤其是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学生,还会有人拿来训练用的枪,一边表演一边揣摩角色,真正体会到了主人公在时代转换中身份的转变和现实的无奈,更加深了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创设的教学情境,进行不断的设定和优化,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同时,又有效地达到了既定教学目标。
课堂活动相对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形态;追求什么样的课堂,就会培育什么样的教育生态。创设课堂情境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人生见识之如何生成,从而彰显出独具魅力的教学价值。
三、在“表达”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表达”和语文的学习之间相当于鱼和水的关系。欲达课堂之水到渠成,领略不可预约的精彩,关键在于让学生大胆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自己想写的文字。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与表达自由的时空,自由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才会有独立之精神、独特之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有创新之见。
如果在大学语文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因为无所顾忌、无所禁忌而发展到极致,才会引发各种妙想。语文课堂应该以“表达”为中心,通过让学生大胆说话、自由写作,而不是不让学生说,不让学生这样写,让学生不能这样说而要那样说,最终还是以唯一替代了多元,让学生慢慢地驯化为听话的奴隶,而少了自己的主见。当然,在以表达为中心的生成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在学会“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同时,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如此,在智慧中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总之,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学科特点和优势,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让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勇敢地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成为体魄强健、性格豁达、健康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侯翠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