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织梦》是由武汉纺织大学与长江人艺联合创作的一部讲述纺大人自己故事的校园原创音乐话剧,是学生专业教育的生动题材,宣传思想工作和校园文化创建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育人实践特色。从目标与理念、实施方法与过程、成效与经验三个维度对《织梦》进行全景式剖析,以期为高校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以文育人功能提供经验借鉴。
[关 键 词] 音乐话剧;校园文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44-02
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雅高调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通过集中创作推广一批诗歌、小说、电影等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一体的文化产品,结合各地各校的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革命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校园原创音乐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合戏曲等传统元素,贯穿音乐剧等现代艺术,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织梦》是由武汉纺织大学与长江人艺联合创作的一部讲述纺大人自己故事的校园原创音乐话剧,是一部集纺织历史、纺织产业、纺织科技、纺织大学发展史于一体的艺术史诗,通过挖掘行业和学校具有历史意义、教育价值、典型特色的故事用校园原创音乐话剧这一艺术表演形式进行展现,通过展演建构潜移默化的教育情境,内生外辐到每个学生身上,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目标与理念
文化,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对高校而言,文化和其他要素一块构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既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根脉和灵魂,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国家高投入使高校办学“硬实力”逐步提升,以体现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日显重要。
武汉纺织大学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学校精神内核的凝练、科学内涵的丰富和文化品牌特色的培育。《织梦》的创排也始终秉承这一原则,以贯穿培育学校精神为核心,以优化育人环境为重点,围绕“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育人为本、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编创排《织梦》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途径、专业教育的重要素材、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渠道、“美在纺大”文化特色的培育基地,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化于剧、寓育于情,营造为学校和师生发展提供支撑的良好文化环境,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流价值
繁荣社会文化的根基在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的子部分,建设过程中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属于应然之必然。在《织梦》剧本的创作中,注重将话剧这一民族文化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相结合,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主旋律,通过对纺织行业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表达和呈现,引导学生深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并努力自觉践行,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
(二)突出学校特色,展现校园精神
校园原创话剧要受学生欢迎必须厚植于校园,具有浓郁的校园特色。《织梦》剧本的设计创作注重围绕师生、立足校园,从自身校情出发,着眼纺织,以纺织工业、纺织科技、纺织大学三条发展史为文脉,深入挖掘学校近60年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办学传统特色与历史文化资源,汇集一批反映学校发展历程、体现学校办学成果、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和精神的戏剧题材,通过展演使校园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自iPDKAYXHxmvXR0zOh2hoesLKfm2yRdYhgr9wp6GJ2U0=觉,切实提升校园精神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三)强化育人功能,丰富载体内容
经典文化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展现时代脉搏。《织梦》在舞台设计和场景、道具方面,舞台简朴而又充满历史感与现代科技感,道具和表演设置上加注特定的纺织传统元素如缝纫机、棉、蚕等,既教育学生要勤俭朴素又展现了科技的魅力,既体现了艺术的美好又加强了专业教育。同时剧本选择纺织历史人物的事迹纵向切入,梳理纺织产业发展史脉络,追溯纺织文明的肇始传承,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校史校情教育,载体育人功能得到拓展。
(四)凸显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本身。教育、培养、塑造人是“以文育人”的根本遵循。《织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提升为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剧本创作、舞台布置、道具制作、艺术表演、总结推广等方面均由学生参与和负责,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文艺人才选拔、培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使学生明确自身角色,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想象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才艺技能,通过活动感受、体会、提高、成才。
(五)尊重受众需求,贴近师生实际
师生是校园原创话剧的受众,也是校园原创话剧发挥功效的基础,满足师生同样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织梦》通过运用话剧、音乐、舞蹈、多媒体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学生从进校伊始到毕业的学习生活为发展主线,穿插诸多校园内的元素,贴近师生生活和实际,重视对个体生命价值实现方式的引导,尊重并满足他们对自身发展问题的层次需要,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规律等相契合,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并遵从了本身的艺术规律。
(六)注重内涵设计,坚持人文精神
人是文化的存在,是属于人和为了人的。校园原创话剧首先要彰显大学自身的文化属性,充满人文气息。《织梦》以穿越古今的“人物对话”为手段,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阳光学者”徐卫林教授为原型,回顾了黄道婆、张之洞、黄宝妹等纺织历史人物为符号的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历程,重温了以詹姆斯夫妇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和徐卫林教授创新的科技成果为代表的纺织科技发展辉煌,热情讴歌了纺织科技工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在内容边界上,摒弃媚俗,增强内涵,围绕人,熏陶人,凸显人文性与艺术性双重特性,创设了人文价值渗透的巨大场域。
(七)聚焦内引外延,深化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需要融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双向动力。校园原创音乐话剧作为载体可以完美连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织梦》的创排在育人功能的设计上,不光覆盖展演阶段,且延伸拓展到全员、全过程。通过话剧的创排演,师生个体得到锻炼成长,另通过新媒体平台和主题团日、主题班会、专题活动等载体进行内涵拓展和推广,育人功能向外衍生和扩大,辐射校内外周边,校友、同学也得到了感染,同时开发附属文化产品,鼓励学生依托织梦空间进行创新创业,营造“双创”氛围,附属育人价值得到深化。
三、成效与经验
《织梦》剧本经过十余遍修改,主题鲜明、切入精准、语言优美、立意深远,前后有近百余名学生参演,历时130天刻苦排练和10余次实战联排,学生参与人数多、吸引力强、影响面广、受欢迎程度高,在育人环境的优化、育人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学校精神文化的弘扬、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着显著功效,其蕴含的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专业教育的认同价值、艺术审美的指向价值、榜样典型的引领价值、开拓进取的创新价值、道德情感的熏陶价值、思想意识的聚合价值等都到激发。
(一)弘扬主流旋律,深化校园文化育人价值
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把文化建设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目的相结合起来是根本。社会主义高校文化培育和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办学治校实际,走特色发展道路,实现内生性增长和嵌入式发展,依托文化软实力弥补人才培养目标短板,贯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我意愿,外化到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知行、才能等方面的统一。
(二)彰显学校特色,提炼校园精神文化内核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外显,也是一种被全体共同认循的思想价值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通过科学诠释学科的现代内涵,确立特色发展方向,注重文化特色凝练、注重文化品牌建设、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注重文化精神的提炼和挖掘,以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培育为着力点,挖掘、培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深挖办学历史,丰富校园文化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特色是高校在日久积累的办学历史中沉淀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中的文化传统、突出事迹和典型人物,编制更多具有传播性的学校特色故事,丰富其科学内涵,将其印在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旗帜上,沁入师生的骨子里,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文化效应、育人效应。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提出的新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成果的重要路径,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大学生只有在优良校园文化的浸染中,才能够进一步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磨砺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一切工作的政治生命线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才能深深地融入每个大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于留成,李爱民.大学文化建构与高校可持续发展[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4(4).
[2]姚迎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载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黄爱华,张艳梅,朱玉林.学科化、日常化、规范化:学校戏剧教育的三个维度[J].浙江学刊,2010(5):89-93.
[4]姜秀芹.对校园话剧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艺术品鉴,2015(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