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课堂沉默初探

2017-12-29 00:00:00艾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课堂沉默是教学过程中极为常见又无法避免的现象。相对而言,高职学生比较沉默。如何让学生不再沉默,而是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成为高职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在课堂上对待专业学习的心态,提出了针对课堂沉默的引导思路,并提出了高职学生的课堂沉默解决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课堂沉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38-02

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情景中保持静默与无言的状态及行为。近年来,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推广,更是加剧了高职学生的课堂沉默。对此,大多数老师的应对方法是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响应课堂,从而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但是,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让课堂变得热闹,但时间一长,学生又故态萌发重回课堂沉默状态。所以,如何如让学生摆脱课堂沉默状态,成为高职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高职学生课堂沉默心态分析

(一)传统课堂导致了沉默的大多数

一直以来,高职教学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即以量化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对结果非常看重,相对比较忽视教学过程,最终必然导致教师将精力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偏向优等生,将其他学生的意见过滤掉。其他学生的话语权从此附着于教师的话语权之上,进而导致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压抑自己的话语权,只听不说成为沉默的大多数[1]。此时,教师也纵容学生保持沉默,一些活跃分子,也会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受到其他同学的同化。

(二)学生的起点决定了学生的不自信

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一个最初的起点,那就是高考成绩。可以说,高职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至考试教育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在一些文理兼招专业,文科生对公式计算类的理论知识非常抵触,甚至可以说是有心理障碍。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自我设限和自我评价过低。在课堂上秉持着一种“我不行”的心态,甚至是“有问题找其他同学”的想法。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在专业学习上不可能精通,与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比起来没有优势,心态比较自卑,从而对参与课堂互动缺乏兴趣,甚至对专业感到很迷茫,从此对学习失去兴趣,得过且过。

(三)成人心理导致学生比较功利

高职学生的年龄段,正好是进入成人的时间。但是高职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其心态差不多是介于成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即既有一种功利心态,又有一种幼稚心态。对高职学生而言,功利心态会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马上学以致用的思考。在这样的心态引导下,学生对需要长时间学习的理论体系敬而远之,对实践课程却兴趣盎然。比如说学会了诸如仪器的操作、车辆的驾驶之类的简单任务。很多学生在进行此类实践操作时,往往可以顺利将任务做完,却不能计算出最后结果。因此,在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或者后续理论课程学习时,无法正确回答提问,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再次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如果在实践课上掌握操作方法很困aKULnqM10VFOOH8eYHOKjw==难,继而会失去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沉默引导思路

(一)教师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要从课堂的控制者,变成参与者。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氛围:即师生之间和谐融洽,能够平等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需要他们的发言。并且通过发言,学生能够感受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课程重新拆分,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场景模拟,来实现感性知识的传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在答题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收获和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兴趣参加互动。

(二)学生的转变

学生的转变,主要是心态上的转变。即教师应该正面激发学生的功利心态,而不是去空口讲道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前景。以我校工程力学课程而言,高职学生的各种受力分析一向很弱。但是教师告诉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受力状况,在工程力学大赛获奖一点也不困难。接下来,学生在课余也端起了力学书本进行学习。一旦学生觉得自己能攻克最难的力学,那其他课程也不在话下,进而就能逐步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当然,比赛不是每门课程都有的,教师也可以考虑行业培训、企业实践之类的课外任务。只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提升,后续就会有动力。而教师此时在指导的同时,还应不断向学生询问进度,避免学生受其他同学影响,把兴趣和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

(三)课堂环境的转变

课堂环境是相对于学习主体而言的,是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并对其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的总和,不仅包括课堂气氛、课堂文化和课堂心理场等课堂的人文环境,也包括窗、讲台、设备等。[2]

对课堂环境的建设,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对智能学习设备,其设置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易感知,让使用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减少使用该过程中的技术阻力,避免习得性无助;其次,在课堂上应采用体验式学习活动,增强参与感和控制感,减少后续学习的阻力;最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做到人机固定,增强使用者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产生积极情绪。让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通过心理上的暗示,不断提醒学生课程应该怎么样学习,课程的重点在哪里。

三、课堂沉默问题解决策略

(一)改变评价方式

教师应采用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以课程设计为例,同样的模块任务,只需完成任意一个即算通过,不需要重复完成相同的任务。同一个任务,只需用一种方法完成即可,多掌握方法可以额外加分,不掌握并不减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有收获感和参与感,同时不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不强制要求学生用不擅长的方式方法来解答,吸引学生加入课堂互动的行列,然后安排用不同方法求解的学生相互交流,并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把评分重点放在结果上的后果就是,只有完全掌握课程内容的学生才有足够的评分,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是不能拿到这个分数的,当然也就失去了兴趣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二)设计课堂

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重新设计课堂。从目前来看,项目式教学比较适合高职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将原有课程打乱重组,用各种实践项目作为载体来传授课程知识。在课程中,既有小项目,以便学生早早感觉到学以致用,满足功利心态;又有大设计,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能融会贯通,达到用人企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育教育水平,在课堂上设计各种高水平的提问,难度上又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同时也要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限制,可以有多个合理的结果,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同时在课堂上要张弛有度,保证学生在学习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实现课堂环境下的积极沉默。[3]在教学中实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线”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三)引导学生参加竞赛或者培训

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方向感不足,时有迷茫。而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引导,这里的引导并不是指做思想工作,而是督促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很多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就是打临工,但是这样的方式收获可能不太理想,达不到专业技术上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那些对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景比较有帮助的项目,如各级竞赛、各种培训等。教师不强迫学生参加,学生凭兴趣自行选择。从竞赛或者培训中各个预设目标的不断完成来实现指导作用,从而消除掉学生的迷茫感,对课程内容有一种掌握感。

(四)采用“理论—实践—理论”

传统课堂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理想,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应逐步将教学方式改为“理论—实践—理论”。让学生在二度学习理论时能够回想起之前的操作实践,从而符合“感性—理想”的飞跃。并且,这样的学习能够保证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来思考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适时让学生思考,从而实现课堂上的积极沉默。

(五)课堂硬件环境建设

对项目式教学,学校可以尝试添置硬件设备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将来工作岗位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把握专业课程重点,掌握专业学习方向,并且及早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比如说各种手工实训室、软件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这些硬件环境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在不断的接触中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立刻熟悉各种市面上流行的软件,减少适应时间,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结论与注意事项

1.对课堂沉默,要一分为二,既要消除消极沉默,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中增强高职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又要保证学生有积极沉默的时间,保证学生思考学习内容的能力,实现提升学生和活跃课堂的作用。

2.教师要想克服学生的课堂沉默,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学水平,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并且从实践中寻找可行案例,采用项目体验式教学。并且要大设计小案例相结合,做到题材丰富不留死角。

3.评价方式的改变和重要作用。它能够保证学生把仅有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不断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来,从而逐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郑洁.关于学生课堂沉默问题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24-25.

[2]魏静.未来课堂营造积极情绪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1).

[3]杨洁,王安全.学生课堂积极沉默存在的合理性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17(1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