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管理心理工作规范

2017-12-29 00:00:00刘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大学生身心安全状况屡见不鲜。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从建立心理宣传和学习制度、心理问题的预警制度、心理访谈与疏导制度、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心理分析和干预的网络系统等角度具体阐述,旨在使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并为探求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36-02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全完满人格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一名高校辅导员来讲,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深入研究大学生管理心理工作规范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建立心理宣传和学习制度、心理问题的预警制度、心理访谈与疏导制度、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心理分析和干预的网络系统等角度对大学生管理心理工作的规范进行探讨。

二、建立心理宣传和学习制度

建立心理宣传和学习制度,增强学生学会自我调整的技能十分重要。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协会这一组织框架,建立一套明晰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心理宣传和学习制度。利用“心晴网”“心晴杂志”、海报、横幅等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开展“3·20”宣传周、“5·25”“12·5”宣传月活动,定期举办第二课堂、心理讲座、手语操表演、情景剧大赛等特色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宣传,让大学生在趣味化的活动中收获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校可以印制心理工作方面的小卡片,内容包含致新同学的一封信、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途径以及国内专业心理救援热线电话,在大一入学之初就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使每一位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小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途径。

三、建立心理问题的预警制度

(一)掌握信息,发现问题,重视心理预警工作

我们要把高校心理预警工作放到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承担着预防校园突发事故给大学生造成伤害的责任。心理预警机制作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查找并搜集处在危机状况的预警对象的有关情况,通过分析、评估,之后挑选出也许潜藏着重度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以便于危机干预的进行。完整的心理危机预警包含四大要素,分别是预警的决策者、预警对象、预警的指标体系以及预警的危机事件。一个完备详尽的心理预警过程应当有重点预警对象、预警所收集的信息,以及分析评价信息和危机的应对处理四个部分[1]。

(二)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过程

大学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基本流程如下:我们首先应确定重点预防警示对象,在心理普测过程中及时找出心理潜藏着较大问题的学生。然后,根据预警指标所在范围来查找核定预警信息,进而推断预警对象当下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状态。最后汇总评估预警信息内容,评判认定预警学生心理状况,并实施以相应的措施和调整辅助决策。当下,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相关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仍有上升空间。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制定,我们应认识到这一工作的主体不仅是高校机构单方面的责任,与家长和社会等外界因素也有着密切联系,要多方联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有价值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管理机制。[2]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手段

1.要把心理问题的排查放在首位。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紧紧抓住学生特点不间断地举行各种心理普查工作,并详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定期总结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动态监测渠道为大学生树立有效的健康保护网,将心理问题扼制于摇篮,使严重心理问题对象得以缓解。

2.建立健全各方规章制度,通过把关由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和学生组成的五大分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撑起坚实的保护网,明确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将学生心理健康隐患制定成册汇入报告并使其成为一种制度,争取做到三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制定措施、及时解决问题,达到防患于未然,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效力。面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予以帮助,给心理危机预警对象足够的耐心。[3]

3.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化对预警机制的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可实施方案,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从班主任出发进行培训。[4]

四、建立心理访谈与疏导制度

心理访谈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应随时把控心理危机,一有危机出现的迹象,便当机立断,采取相应的应对手段。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主动关心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异常的学生,及时与他们建立沟通,为他们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疏导。用平等、尊重和耐心的态度帮助这些学生。

(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高校心理健康课堂。用公共课的形式,确保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在大学伊始充分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让他们了解到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自我排查和自我调节,发现问题,积极寻求帮助。

(二)创建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疏导心理问题的地方。[5]

(三)高校辅导员应当对心理疏导作用的潜在规律有一定认识,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工作方面的专业素养,高校辅导员要科学地把握心理疏导的理念和有效方法,从而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6]

五、建立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

心理因素作为诸多影响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起着显著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一定要把心理环境的优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可以分别从大学生和心理教育工作者两个身份着手,探寻合适的优化途径,并在优化过程中主动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7]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文化环境,加强心理训练,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渠道。[8]在实际的心理工作中,教师务必以生为本,把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并且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将每一个学生看作教育和培养的重点。以人为本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它不仅是心理教育的本质,功能定位的要求,也是人的本质同人的全方位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也是人们心理层面上关于文化本质的根本要求。[9]

(二)心理训练可以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通过班级辩论、学校演讲、采访调查等多种形式,并根据具体对象,充分利用放松、音乐、模拟等心理学技术,辅之以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定场景,让参与者得到充分体验,最终改变其心理层面不太合理的行为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从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10]

(三)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宁静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构建文明健康、有淡淡书香的教书育人环境,营造祥和的校园氛围,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校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具有教育意义,能够调动气氛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被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打动,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展示自我,以心育人、方育人心。[11]

六、建立并健全心理状态分析和干预的网络系统

在高校心理工作中,对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及时做好心理分析、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确立一个心理分析和干预的网络教育系统极具价值。这种系统应吸收具备心理专业的人员,这些人员重点由有心理咨询师认证的教师、医生担任,主要对档案进行排查分析,对心理问题展开预防和诊治。此外,家长和教师是这种系统的关键成员。辅导员指导下的班级心委团队、各大学生社团也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筹建组成一个分析和干预一环扣一环的网络系统。

要积极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整个干预体系架构中的作用,建立逐级干预协调的机制。[12]进行心理咨询个案跟踪,探索确立心理健康干预的长效方案。为个别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建立档案,同步跟踪,促使事态向有利方向发展。心理咨询完成后,及时归纳、总结,分析问题成因,提供不断的实践和经验反思,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机制。[13]

七、结语

目前,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势严峻,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地位。高校要把该工作纳入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并严格督促所有的教职工,认真肩负这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正确审视这项工作,才有利于展开以后的各项工作。[14]

本文从心理宣传和学习制度、心理问题的预警制度、心理访谈与疏导制度、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和干预网络系统等角度阐述了南通大学目前的管理心理工作规范。当然,现阶段的心理工作规范仍有待改善,笔者就实际情况,有如下建议:

(一)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将心理工作的范围扩充到网络。当下大学生更多地将个人的情绪、观点表露在自媒体上,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开展关于心理咨询机制的调研,调查学生对心理咨询机制的了解程度,从而分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信任度。引导其对心理咨询行为的积极看法,增强其向心理咨询有关机构寻求有效帮助的意识。

以上,笔者就南通大学目前的大学生管理心理工作规范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以及各方各界人士的充分重视和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万虎.大学生挫折心理认知和调试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6):170-171.

[2]李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速度(旬刊),2016(1):65.

[3]胡佳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J].考试周刊,2016(21):148.

[4]李滟.大学新生学习环境适应状况及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33-36.

[5]胡远超.对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成要素及流程的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2):88-89.

[6]孙艳.高校学生心理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63-66.

[7]郑春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班级心理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11):98-100.

[8]葛雪松,杜宏伟.借用《心理访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辽宁教育,2007(z2):30-31.

[9]陈超.论大学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及优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3):131-132.

[10]高丽芳.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管理机制的建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84-86.

[11]王鑫,李秀芳.论心理疏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蕴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2-75.

[12]石凤妍.徐建康.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7(2):76-79.

[13]罗雪榕.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方式的创新[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51-53.

[14]朱舜.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系统促进大专生心理健康[J].中国校医,2006,20(4):44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