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推进和发展,外教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地位日益凸显。由于越来越多外教的引进,高校对外教的管理逐渐成为一项必需而艰巨的工作。通过分析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和管理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因素下外教的管理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教在教学方面的优势。
[关 键 词] 文化差异;高校;外教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30-02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科技无国界、教育无国界、文化无国界和学习无国界的全球化时代向我们走来。各个高校引进外籍优秀教师,已经成为高校走入国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此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共同语言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普遍的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到我国的高等院校任教,对中国学生熟悉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感受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地道的英语、培养跨文化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高校与外教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常会出现文化冲突、交际障碍和误解等“水土不服”现象。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又用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来认识事物、考虑问题,从而导致目前高校对外籍教师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未能充分发挥外教优势,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一、文化差异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语言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语言是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还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义,还应该能够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意义,能理解他们的谚语,理解他们的生活等。
中西语言的差异有很多方面,如打电话、问候、出行、请客吃饭等。在西方两人见面通常问天气,而在中国见了面一定要问吃饭了没有。西方人很忌讳别人问年龄、婚姻、身高、体重这种隐私的问题,而在中国却是很经常的事。因此,要掌握语言,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
(二)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
西方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两者对立。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个人主义,以个人的幸福为目标,个人的权利高于一切,注重独立自主地发挥个人潜力,强调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必须以保护个人的利益为前提,重视个人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标准,把实现自我作为首要目的,也就是说,不管政府权力有多大,都不能凌驾于人的基本权利之上。
提倡群体利益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主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人自古强调群体价值,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提倡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责任,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团结就是力量,体现团队精神,群体价值。
(三)教育理念的差异
由于主流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不同,西方教育思想是以个体为出发点。强调个人的价值、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与差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投射在教育思想上,内在地决定了中国教育天然地排斥“多样”性,注重“同一”性。不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显然,这种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是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不同而产生的,是各自社会历史的一种沉淀。不同的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和历史传统,用自身所在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及行为规范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行为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摩擦与冲突。
二、文化差异下外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教日常生活管理上的问题
外教来到中国任教,背井离乡语言不通,生活中会出现非常强烈的孤独感。要使外教适应并融入在中国的工作与生活会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就要求外教管理人员要设身处地为外教着想。这就对外教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外语水平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判断能力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外交礼仪,因为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语言在表达和使用上会有所不同,若管理人员没有这方面的认识,就很容易在外教日常管理中引发沟通障碍,甚至会造成很大的误会,进而会影响到外教工作的积极性。
(二)外教教学管理上的问题
众所周知,外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目前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对外籍教师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并且对外籍教师教学规范缺乏必要的指导,对教学目标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很大。有些外教没有针对中国学生现有的日常语境、学习习惯设计教学;有些外教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或相关的教学培训,缺少对我国国情和教育制度的基本了解,对教学过程和规律并不熟悉,导致外教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不高,很少参加中国教师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教学中常常很难把握学生的英语程度,他们对学生的要求要不过高要不过低;有的外教不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过于随意,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有的教学内容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少数学生由于受语言限制而听不懂,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另外,用人部门对外教的教学态度、能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忽视了对外教的有效管理。
三、如何有效应对外教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一)加强跨文化沟通,提高管理水平
西方人是直线性思维。在语言的表达上,表现为开门见山,实话实说,并非常重视时效性;而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为螺旋式,在表达方式上比较含蓄、委婉,即迂回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更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外教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载体。与外教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别人语言习惯、熟悉别人思维方式的一个过程。要针对不同的背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最大化地提高外教的使用效益,力争使中方管理人员和外教双方达成理解和融合。在外教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注重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模式,从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优实现。
(二)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外籍教师在中国任教,远离故乡和亲人,面对不同的文化、社会、工作环境。外教管理工作人员应以人为本,及时主动地关心他们,注重感情投资,多办实事,多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对待生活和服务中“不起眼”的小事,持之以恒,以真心打动人,以真情感动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积极组织外籍教师参与学校为教职工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教研活动、运动会、旅游、联欢会等各类文娱活动,加强外籍教师与本校师生的互动,利用活动契机建立感情联系,让外籍教师有强烈的融入感,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岗前培训,完善考核机制
做好外教岗前培训工作。加强外籍教师的岗前培训,明确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工作。让外教熟悉教学和生活环境,学习相关教学制度,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和中外学生学习差异,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让外教了解授课对象的外语水平,使外教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因此,岗前培训工作对外教接下来开展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科学管理。对外教的教学工作要做到有规划、有考核、有评估。要定期了解和掌握外教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并对其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定期召开外教和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沟通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外教特长,促进外籍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外籍教师自身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外籍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根据院校自身情况,并与周边院校的有关规定相平衡,建立一套完整的外教考核机制可以有效、科学地管理外教,极大地提高外教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外教的聘用效益。
四、结语
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外教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文化差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高校管理人员来讲,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敏感度、加强语言功底等都是搞好跨文化管理的迫切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推进院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京京.高校外教管理问题、原因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陈丽芳.高校外教跨文化管理工作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3]王莉.加强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培训[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