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定位分析

2017-12-29 00:00:00周先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面临困境。因此要理清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认识的误区,了解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明确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才能摆脱困境,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繁荣,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06-02

笔者曾在《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定位、现状及改进策略》一文中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然而,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而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所处的境地更应引起我们深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不容乐观的现状,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定位问题,理清萦绕在我们脑海中的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认识误区

(一)在对待整个高职院校科研的认识上

这种观念认为,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职能是进行人才培养,只要把人才培养好就够了,而搞科研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要从事的事情。这种观念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或中职学校升级或演化而来,缺乏科研的传统与基础,同时也缺乏对待科研的科学态度。从现实看,近些年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时,师资队伍的规模却未能保持同步,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从而进一步在无形中强化了这一观念。然而,因为人文社科在高职院校的特殊境地,当这一观念表现在人文社科教师身上时,影响就更为深远。

(二)在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关系的认识上

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不难发现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片面认为理工科以及自然科学是科学,潜意识里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不强。在科研的分类上,人们普遍把高职院校的科研归为技术应用性研究或技术开发,这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理工科而言的,人文社科科研难以找到自己的归宿。诚然,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以此来贬低,甚至否定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是不对的。人文社科科研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隐性的,同时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三)在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目的或者说科研动力的认识上

相当一部分人,甚至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研究者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进行科研是为了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这种认识误区虽然也有其现实的原因,但其危害是巨大的。这种观念首先会导致研究缺乏内在动力,一旦职称和职务问题解决了,科研就懈怠了。其次会导致研究者重数量轻质量,片面追求课题或论文的等级及数量。同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研究者对自己的科研生涯和研究领域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四面出击,无的放矢。

二、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定位

(一)科研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的重要使命之一

“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职能的一个基本定位。这里的问题首先在于高职院校是否属于高校?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属于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分类。因此,科学研究自然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之一。这一点,不能因为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而对其进行否定。其二,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是否需要搞科研?诚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搞好技术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研究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任务。但是,这个“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有前提的,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而这一前提条件实现的重任就落在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头上。教育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做好科研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人文社科科研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如前文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加强人文社科教育。而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质量,必须对教育的对象、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与了解,使之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反之,如果缺少了科研,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便如同闭门造车,失去了市场的针对性、内容的前沿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做好人文社科科研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科研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自我提高的路径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师,绝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只要上完课便可以万事大吉。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新旧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会超越我们的想象,曾经那种想吃透一本教材就能吃通整个课堂的做法如今是绝对行不通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必须把促进自我提升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始终。通常自我提升的途径主要有自主学习、培训进修等。除此外,科研也是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要在搞好教学之余,致力于结合区域经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研究本学科理论前沿;结合教育新载体,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四)搞好人文社科科研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内涵的提升

对社会而言,人文社科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一个国家而言,人文社科的状况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对一所学校而言,人文社科的氛围与研究水平体现了这所学校办学的综合水平。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提升更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标准。一所好的学校,其良好的人文精神必然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完成了办学规模的飞跃,正进入内涵发展时期。人文社科科研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的内涵,不能只重视教学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人文社科研究不可轻视。

三、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定位

前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但问题远没有解决。有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师不是不知道科研的重要性,也客观上存在现实的逼迫,可还是没有付出多少行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何从下手。基于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进行大概的定位。

(一)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主要突破口

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两大重要的支柱,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应该树立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教学与人文社科科研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搞好人文社科科研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了解学科前沿,从而提高人文社科教育教学。同时,教育教学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主要突破口。高职院校教师在从事人文社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积累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总结,并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要从这一主要突破口出发,研究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这是可行而且有必要的。

(二)学科前沿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必要选择

人文社科具有历史时代性。无论哲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学,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内容。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研有必要研究学科前沿,研究所在学科在当前时代的新特征、新内容,并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把它们转化到教学或者人才培养中。同时,人文社科教育或者说传播的载体也具有时代性,研究这种新的传播载体也属于学科前沿的范畴。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文社科的教育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和应用这些新途径也是十分必要的。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文化大繁荣,这为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新的内容。而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拓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内容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来说都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三)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说到底,就是为企业培养专门性人才,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最终会走向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负责技能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则落到了人文社科课程的肩上。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以企业为视角,切合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实际,满足高职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校企合作的办学趋势。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而科研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但这种科研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技术应用方面,人文社科同样可以纳入其范畴。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和科研人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研究,重视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融入人文社科教育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基础理论研究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有益补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础理论研究让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望而却步。然而随着一些高职院校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基础理论研究也不再高不可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不妨涉足一些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当作科研对象的有益补充,虽然未必能出重大成果,至少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总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面临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只有纠正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一些错误认识,了解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之所在,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正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才能突破瓶颈,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王进鑫,刘黎,程静.高职高专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