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加坡非常重视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离不开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了东西方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法、教学工厂、校企结合、学生管理和教师培训管理上颇多创新,值得亚洲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
[关 键 词] 职教模式;教学法;教学工厂;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02-02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密度很高。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人均国民收入、社会和谐度和国家竞争力等主要指标名列亚洲乃至世界前列。
一、新加坡教育框架和模式介绍
新加坡政府对教育极其重视,在财政投入上更是巨大。新加坡现有3所工艺教育学院、5所理工学院、4所大学,分别对应我国的中职、高职和本科。
新加坡6年小学教育对国民是强制性的。小学(6年制):6年级学生需要参加小学离校考试(称小六升学考试),考试科目为英文、华文、数学和科学。
中学学制4年,第4年须参加全国统一新加坡剑桥O水准考试,成绩将决定升高中、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毕业后,半数以上的学生将进入中学以后的教育中心,而其中只有一部分能最终进入大学。其余大约15%的毕业生则进入初级学院和高中,其中大多数将进入大学。
工艺教育学院(2年制,简称ITE):考取技术文凭(ITE证书课程)。高中(3年制)/初级学院(2年制):考取剑桥“A”水准文凭,成绩将决定大学的去向。理工学院:3年制的大专课程(文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将豁免大学第一年课程。
二、新加坡三家理工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方法
(一)共和理工学院(RP)——PBL教学法
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是一个新成立,采用欧美最新PBL教学体系的政府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采取了不同于一般其他学院的理论教学法,而是推行了无课本无纸化、电脑教学的方法;采取让学生和公司紧密合作,以实际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这种方式不但概念新颖,而且十分实际,实用性强。它的主要形式是:学生修完3年的30个学科才能毕业。
(二)新加坡理工学院(SP)——CDIO教学法
新加坡理工学院创立于1954年,是新加坡五所政府学院之一,是一所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学院。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期间,我们系统地学习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更加深刻理解了“做中学”的重要意义,培训讲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工业实习训练的具体流程、注意事项、行为准则和评估系统等实例,为我们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尝试打好了理念基础。
(三)南洋理工学院(NYP)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新加坡政府建立的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学校是一所被公认的、具有创新的综合性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获得了IS0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证书,成为新加坡第三个获得此证书的学院。
1.“无界化校园”
“无界化校园”是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倡导和谐、合作的校园文化,打破学院内各学系之间、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壁垒,强化团队精神,促进合作交流,实现建筑、教学、科研、项目无界化。“无界化”的核心就是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
2.“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是他们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工厂”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是一种以学院为本位的学校教学、企业实习与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使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岗位的需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3.“双轨制”教学组织
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的学制和我们国内高职相同为3年。南洋理工学院第一、第二学年为专业课基础理论培训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所有的专业在第三学年都实行双轨制教学模式,把学生分为A、B两组,第一学期A组开展专向培训、B组做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第二学期再对调。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每年都有学生与教师一起做项目,满足了学生到企业实习不间断,企业生产不断线。
三、超前意识和对创新的执着追求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资深从业经验的师资队伍
南洋理工学院引进教师的基本条件:大学以上学历,必须具有5年以上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南洋理工学院师资引进首先考虑教师的资深企业工作经验和愿意从事教学的意愿;其次加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训,使其胜任教学工作。
(二)开放式的学生心智教育与管理
南洋理工学院的心智教育与管理分为国民教育、职业能力、课外活动、校园环境、辅导与管理五个方面。学生心智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而实施。新加坡学生的思政教育新颖之处在于从活动中感悟,在不间断的活动中无形提升素质。南洋理工学院学生均为走读生,学生辅导实行导师制。
(三)重视专业开发
NYP非常重视新专业的开发,学院不断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专业。NYP专业课程设置非常合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全从国家宏观发展、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设置专业课程起码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甚至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凡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或是被社会淘汰的均被取消,不再开设。
(四)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企业合作
NYP并不盲目追求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学历,只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而且是专业对口。但要求教师既有从事项目开发的能力,又有教学经验,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和新专业开设需教师转型等都被看做是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鼓励教师自我提升,同时学院还有意识地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的机会,让教师时刻与先进技术保持零距离。另外,他们也注重老教师的再深造。
在工业项目和应用科研项目的专能开发中,重视和加强校企合作。NYP与新加坡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研发资金和实习岗位,供学校教学、研发和培养人才;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或设计开发项目和产品,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这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使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真正做到“用最新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
四、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一)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企业工作经验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水平和就业品质,南洋理工学院的专业教师都至少有五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凭借他们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他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另外,“无界化”理念使每位教师可以跨界合作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第二、第三专业。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比较欠缺的,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因此,需要加强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水平,培养教师企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扩大校企合作,提高顶岗实习的品质
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与深入合作,虽然我们也搞了很多校企合作,但是相比新加坡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做到深入合作,顶岗实习工作也是一样,很多顶岗实习的岗位都是与本专业无关的,这一点南洋理工学院做得非常好,他们的顶岗实习专业对口,一学期的实习中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毕业设计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设计题目,通过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为企业解决很多项目问题,为企业带来一定利润的同时,也使学生与教师提高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
在新加坡,每年进入理工学院的学生很多,但是就业以后再读本科和理工学院的比例很高,其中南洋理工学院达到50%。理工学院的培养目标,虽然在培养学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方面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他们也特别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扎实,能力提升空间特别大。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多,特别是毕业生就业以后深造的情况缺乏调查研究,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服务性还有待提高。
(四)重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教育,而在很多学校,教师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效果较差,在新加坡参观的几所理工学院中,每一所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都积极探索,都已经形成适合本学院、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方式及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于本专业或者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形式和内容,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在课堂上培养以外,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领导才能、创新精神、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均衡发展,正如新加坡的理工院校一样,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提高竞争能力。
(六)加强课程考核,严格学籍管理
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让学生从考核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这对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改进,不能再单纯地以期末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到课、作业上交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考核也很有特点,他们实行期中会考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将进行重修,不设补考。如果作弊,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可能开除学籍或者当前学期所有课程均不合格,这样使作弊现象基本不存在。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经贵宝.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孙景民.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办学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