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分析

2017-12-29 00:00:00颜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独特的教育方式享誉全球。通过研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 键 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90-02

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德语简称FH)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对而言,传统印象中的综合大学主要在纯学术领域中发展,体现出典型的精英教育的特色;而应用科技大学则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属于大众教育。应用科技大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历年的毕业生受到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工商界中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都出自应用科技大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由此看来,应用科技大学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相关企业实践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然这也是这一学校成功的因素之一,它的发展对我国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应用科技大学的定位

在19世纪末期,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地位被德国超越,究其原因,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当时的德国拥有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而培养这些工人的就是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科技大学正是在这些工程师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产生的,同时还保留了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应用科技大学提供的更多的是跨领域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方向的教育,其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以职业的要求和需求为导向,其人才培养的宗旨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级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安排

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4年,共计8个学期。各州的大学都会安排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学校仅规定实习内容和时间下限,地点和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

在这期间,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实习公司开展实习工作,前提是必须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在学校备案,学校对实习单位的实习内容是否与专业学习相符进行考查,考查合格后,学生方可实习。

学生也可以申请与学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开展实习,在每个学校网站上有实习申请的网页,学生只需要填写相关的信息,然后由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与申请企业联系,申请企业需要对申请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学生即可进入公司开展实习工作。

(三)“双师型”的师资力量

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与综合大学不同,对他们的要求必须是以“双师型”为特色,也就是不但要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更主要的是需体现出工程师的素质,更加强调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其中,对教授学术性的要求是:综合大学相关的专业毕业且拥有博士学位,还要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而对实践性的要求是: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必须在5年以上,而且其中的3年时间要在高等院校以外。对学校教授提出这样的双向要求,是由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特色决定的,并且在德国高等教学的现有框架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各州的高等教育法都采用了这条规定。除此之外,大学还要从社会领域和企业聘用一定的具有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教授担任兼职教师;而外聘教师对自己能在高等学校的相应领域进行教学和工作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并将此视为一种荣誉。

(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在1996年,德国的科学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这项以“对应用科技大学双轨制改革的建议”的决议第一次承认了企业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习地点,说明了在企业中学习是大学学习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而言,企业实习分为两部分:大型的企业设有相应的实训生产岗位和培训中心,而中小型企业则提供实际的生产型岗位,这样的设置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去企业实习之前,和实习的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可以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津贴。

在实习之后,参加实习的学生可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再经过一定的岗位培训之后就可以很快上岗工作;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顶岗”扮演工程师的角色,他们不但能精准地完成上级交付的工作,还能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适当参与企业的实际科研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对企业来说,学生的实习不仅不是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节约了成本,因为其在科研和开发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企业带来了客观的利润,所以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在这种方式的合作中,企业并不是被动接受学生。从实际来说,企业主导着实践教学。因为在学生实习期间,企业会派专业的辅导老师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还要考核和评定,并且在实习结束后还要写实习鉴定,学生则是要写实习报告。学生在毕业之际进行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其内容一般就是如何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的辅导老师和学校的老师合力进行指导,然后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毕业设计或论文的答辩。此外,企业参与教学还表现在把技工和师傅引入课堂,不定期请他们讲课,还可以参与学生的考核。

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有所突破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教授的基本方法还是以“原理+例子”的教学形式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即使有,安排的时间也不充足,这样的教学形式只表现出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基本不能调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研究兴趣,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实用性

高职院校中的众多实践教学课程的选取主要是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或者是直接用现成的教材,严重缺乏专业的岗位实用性,对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毫无帮助。再者,由于学校在经费、场地等实践条件方面的限制,没有能力设立相应的实践实训基地。即使有一定的基地,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大多的实践教学都浮于表面,对实践教学没有进行深度研究和实质性的改革,也就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深度不够,不能促使学生系统、全面且高质量地完成技能训练。

(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中国的教育制度对理论教学异常重视,而实践教学限于客观条件的不足,开展效果不佳,这些都导致很多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有限,在企业遇到工作难题时,他们的解决能力还稍显不足。

就目前的实际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刚出校门的研究生。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即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从“出校门”再到“进校门”,这一距离之间没有实践经历,相应的实践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在讲台上只能借鉴在学校时老师曾经用过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在学生实验实训任务中难以给出中肯的建议,这样一来,实践教学的效果难如人意。

(四)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理论教学方面,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还不完善。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监控标准,实践教学的指标难以评价,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当前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由教师决定,缺乏企业和学生的考核和自评,使考核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就业密切联系企业,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学校如果想要建立一个方向清晰、结构合适的实践教学框架,首先要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要对基本的能力——比如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及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进行分析,实际了解所在学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的含义和要求,而且需要与学员各个专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专业人员共同商讨,合理确定岗位所需要的且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完善课程建设,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需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来确立各专业的岗位,从分析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入手,使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市场的需要。课程设置应由公共必修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等组成。高职院校还应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双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实验与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高职院校应该而且必须为培养对象提供形成职业技能与动手实干能力的机会和场所,使他们在校就能形成基本的职业技能和动手干实事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高技能、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和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双师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为此,应通过引进、培训、深造、专业实践和挂职等途径和方式,形成一批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也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既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拥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搭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我们也应发挥“双师型”教师与相关专业单位、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在学生培养、课堂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等方面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春生.德国职业教育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2008(3).

[2]尹宁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1).

[3]薛文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J].科技与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