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注册入学政策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那如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怎样科学地组织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呢?合作学习模式能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高职数控课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 键 词] 合作学习;数控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84-02
一、前言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培养学生合理制定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等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注册入学招生方式下的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为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差、更为被动。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提高教学效果,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模式很值得尝试。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初合作学习被引入中国[1]。它是将学员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活动达到共同目的,同时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一种学习形式[2]。合作学习将个人的学习任务融入集体的学习任务中强调学生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合作[3]。
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基本要素:(1)积极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2)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Small Group and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总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成绩将影响个人的成绩记录;(3)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学生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4)小组合作技能(Small Group Skills),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小组的活动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5)小组的自我评估(Group Processing),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讨论应怎样提高其有效性[4]。
合作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气氛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被更多地应用在了教学中,但经查阅文献及调查中发现,这种教学法在高职数控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较少,针对注册入学下的高职生来说合作学习教学法很值得尝试。
三、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班级情况
选取我校机制专业2015级学生实施合作学习模式,对照班为我校机电专业2015班。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均在大二上学期开设,两个班的前两学期主要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专业基础相当,有一定的加工工艺基础的学习。机电15-2班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机制15班则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两个班级授课教师及所用教材相同。
(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
1.分组
分组不能随意,在分组前,教师要利用平时时间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情况、组织能力情况等,以保障分组的合理性,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在分组时,可以选择4人分组方式,并采取田字型座位排列方式。每一组任命一位学习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及讨论。
2.教学过程
以G92螺纹加工指令教学为例(4学时)。
授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先预习相关内容,如螺纹的加工工艺、螺纹加工指令等,给学生提出1~2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解决,问题设置应能达到预习效果。
授课时教师先给出小组需要讨论的任务、完成的零件加工,给出5分钟左右让学生思考任务,分析加工工艺,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后续的学习。接着教师对任务中应用的理论知识、G92指令进行讲解。教师讲解后是小组讨论,讨论上课初教师给的任务,进行零件的加工。讨论包括零件的结构分析、加工工艺、加工程序等。从拿到零件到加工出零件整个小组讨论期间,教师主要是做启发式的指导,其他都由小组成员完成。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如遇到学生出现问题,可以不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等到零件加工出来后进行分析,以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零件加工完成后,教师对每组的加工情况进行分析并作对比,如加工时间的长短、工艺的合理性等。着重对巡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先让其他组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教师再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巡视中,教师发现有些小组在应用G92写螺纹加工时,会把G92程序段中的F后面的数字随意带数字,写出F0.1,这时教师并不及时纠正错误,待其加工完,自己发现错误后,带着思考,聆听其他组的分析、教师的分析。有时学生会在未分析前自己就查明了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本次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布置下次课预习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习的内容会有阶段性的测试,以检查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评定测试成绩时,由小组互评,分析加工工艺、数控程序等。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会分析别的组的加工工艺,比较两者的合理性,会逐条检查其加工程序,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责任感。
3.考核情况
机制15和机电15两个班进行一个学期的数控编程学习,学期末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考核,两个班级的考核项目、题型完全相同、难度相当。考试满分为100分,其中理论占30%,操作题占70%,理论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情况,题型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操作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工艺分析能力、编程能力及仿真加工能力,主要是数控车削加工和数控铣削两部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平均分差距很大,从整体成绩来说,实验班比普通班的效果更明显。
四、结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在要求编写程序时,大多数学生都是一个版本,为了应付教师,拿别的学生的作参考,课堂上很少学生参与,思路不明确。在机制15班应用合作学习方法教学,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率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师生受益颇多。
“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提高学习效果。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课上学习、课后预习,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了“比着学”的氛围,学生间团结协作,建立了互信关系,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
在应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学生,合理分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启发学生、不要充当主角,要充分信任学生、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莉.大学英语大班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行性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9).
[2]王凤莉.小组合作学习日语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161-164.
[3]李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22-24.
[4]刘红岚.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