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随着供给侧改革中有关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理念的提出,对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提升,职业教育院校作为社会职业人才供给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结构性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从人才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深入剖析湖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关 键 词] 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56-02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宏观战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促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结构变化和市场需求。供给侧改革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与人们生活也有密切关联。
湖南职业教育也应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提高职教人才供给质量,如此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给端,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创新发展要求相应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职业教育也是湖南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对湖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寻湖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一、相关研究的现状
供给侧改革提出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Dennison(1962)采用教育综合指数法来测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研究得出1922~1957年间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0%左右。赵树宽(2011)对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出高等教育经费与人力投入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分别增加0.251%和1.175%。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充分说明,教育水平与质量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供给侧改革提出后,学者拓宽了研究视角,开始运用供给侧改革思路指导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改革,为经济增长、创新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刘任熊等人(2016)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迈进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学用壁垒,供给侧存在毕业生创新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发展潜力不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对高职教育的要求。章振周和何晓琴(2016)指出,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供需错配”矛盾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因而职业教育亟须从供给侧出发,解决未来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
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给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立足于一定区域,系统研究供给侧改革下职教人才培养问题的文献较少。
二、供给侧改革视阈下湖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一)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职业院校根据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创新发展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能有效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湖南部分职业院校仅仅是追求专业设置的数量,而未充分考虑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湖南一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未与时俱进,任课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存在与社会脱轨或过时现象,难以适应发展需求,但这些职业院校仍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二)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模式固定化
湖南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文化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这些课程往往采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选修课的设置应是灵活多样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并未完全发挥选修课对学生素质的拓展作用,学生技能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培养的学生也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结合仍不够紧密,使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未形成良好的衔接,实践课程的培养效果未得到充分展现。
(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存在短板
现阶段师资队伍的建设出现了新瓶颈,师资供应不足,质与量均存在短板。本文在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及湖南职业院校相关制度与规定的基础上,对湖南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进行调研分析,发现湖南部分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教授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占比较高,部分专业课老师占比较低,“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这反映出湖南职业院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这也将影响所教授学生的技能知识的掌握与技能水平的提升。
三、供给侧改革视阈下湖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一)改进与完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结构
湖南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应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设置,这样才能使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科学。湖南职业教育需重视校企合作,注重院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湖南职业院校应以社会和相关行业需求为导向,整合专业设置,基于产业链建设专业群,实现专业的合理配置,为区域发展培养优质的职业人才。
(二)建立健全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湖南职业院校需在设置课程时,加强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常态化的职业精神培养的新路径,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务实精神、职业意识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尤其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要立足于技术应用、实践案例、教学内容、创新空间、学习过程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职教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
(三)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湖南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积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遵守相关的职业教育规律,使高标准的管理和实践创新相结合。首先,要加强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要求,重视技能水平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要从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来不断细化教师教学职责,基础课老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素养,专业课老师应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与培养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此外,还需引导教师积极关注职业教育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惠玲,林子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2]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吕景泉,马雁,杨延.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