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12-29 00:00:00胡淼淼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影响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深化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立足绍兴,对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51-0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企业已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走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用工需求导向逐渐向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作为专门为企业培育各类职业人才的专科院校,企业用工趋势的变化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补充形式,而必须成为培育各类专业职业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结合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最终达到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一、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进行良好对接,提高了知识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为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积极作用。

(二)提供企业所需的劳动力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所需的一线人才,能缓解企业招工难、所招员工难以在短时间内独当一面的问题,为企业获得所需的劳动力提供便利。

(三)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巩固理论所学,在实践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增强其就业能力,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二、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模式

国际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研究较早,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和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模式是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的教育分为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以实际雇员的身份进企业在现实岗位上进行工作两个环节,企业会支付学生相应的报酬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其特点主要包括:(1)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内容有详细的描述。(2)在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签订合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3)美国合作教育委员会对美国的合作教育工作进行总的指导和协调,并由一系列法案来规范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4)教育由政府拨款、社区税收和学生学费组成,其中社区税收和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高达80%左右。

(二)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下,学生是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为此前已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而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则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根据不同的职业方向,学生的学习时间一般是3年到3.5年,其中有70%~80%的时间是在企业培训。该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1)以企业培训为主。(2)教育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可以申请教育基金,金额可达培训费用的一半以上,若学生参与的企业培训内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则可获得全额补助。(3)在国家层面有相关的法律——《联邦职业教育法》来细化各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并由行业协会对培训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认定职业教育企业培训资格,监管企业培训全过程,避免企业把学生作为劳动力完全进行生产劳动。

(三)澳大利亚的“TAFE”

TAFE即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作为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门机构,是一种以行业为主导,通过培训达到国家能力标准的终身教育模式。主要特征包括:(1)面向全民招生,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或高中、大学在校生以及社会从业人员均可在TAFE学院学习相关课程并终身积累学分,根据积累的学分获得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但一般不授予学位。(2)TAFE学院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管理,按照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设置课程和教学大纲,有统一的课程教材和考核标准,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修订。(3)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之比约为2∶1。(4)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为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主要承担总费用的50%左右,学校通过一系列有偿服务或海外培训筹集25%~30%左右,学生的学费占20%~25%左右。

(四)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工读交替制是将工作实践穿插于学生的学校学习阶段,将在企业带薪工作的学期与在学校学习的学期进行交替安排。主要特征有:(1)学校通过市场调查设置教学标准,使教学标准始终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2)企业参与度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师资培养和学生的考核评价等。(3)教育经费是政府对学校、学生和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

三、绍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佳模式之一,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和专业背景差异的影响,各高校采取的路径不能一概而论。下面以绍兴高职院校为例,梳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集中性问题。

(一)校企合作主要形式

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由企业委托学院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定向培养模式,双方签订定向委托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到协议企业进行定向就业。在培养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体系,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置课程,共同授课,不仅有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有利于企业解决“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2017年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10所合作院校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举办“通信技术(城轨通信)定向班”,其中包括绍兴地区的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定向班学生由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和各学院共同培养,在三年的培养期限中,学生前2年至2.5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后进入轨道交通公司进行岗位实习,实习期满经公司考核合格后,录用为正式员工。此外,目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在绍兴市金德隆文创创意园、绍兴聚势电子商务产业园等9个校外实训基地建有合作订单班;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黄酒订单班对优秀毕业生优先录用为企业员工,解决学生就业难题。

2.共建实训基地

绍兴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多个实训基地。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与绍兴宝利得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诸氏方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30余家;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与阿里巴巴、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175个;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2个,每年学院都会通过实训周或寒暑假集训实习等形式组织学生赴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为期1~2周的实训实习,并自2006年开始学院在杭州滨江、宁波北仑、绍兴柯桥等产业集聚区投资创建三个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作为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的平台;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将其实训系统融入电信大网,实现资源共享,并与浙江电信、浙江移动、浙江联通等47家通信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其中学院与浙江电信共建的10000客服实训基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出了极大贡献。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卧龙集团、海亮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59个,另外学院在2006年与绍兴市政府共建公共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服务平台和教学场所,而且与绍兴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所,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人员和设备保障。

3.全面合作模式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企业项目

绍兴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每年都会召开有关“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主题的研讨会,由企业和行业内相关人员担任评审专家,商讨修订本年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职院校还会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进行授课或者在教学中引进企业项目,例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设在校内的绍兴市青年网商学院以及绍兴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基地——易越天下,为30多家企业提供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项目的整体外包服务;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每年开展的“专家进课堂”“真账真做班”等,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则聘请专家授课和辅导实训次数达到100多次。

(2)教师下企业

高职院校通过委派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开展科研服务工作来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市场需要,提升业务能力,并将赴企业的时长和评审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挂钩。例如,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到企业参与MR系统开发、承担电信公司的员工培训;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教师赴企业锻炼时间长达6个月,全校70%以上的教师都有过企业挂职经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则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必须进企业挂职锻炼半年,无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的新进专任专业教师必须下企业半年后方可正式上岗。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集中性问题

校企合作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学校的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作形式浮于表面、深度不够,合作成果主要体现在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的数量上而并未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科技研发的成果以及校企自身的发展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缺乏积极性

(1)企业投资与收益不平衡

企业作为盈利组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一般难以直接获利或者获利周期较长,同时还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包括派遣专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实训室所需设备的投建、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如果企业在外地还需负责学生在实践期间的食宿和管理,并且最终还无法保证学生毕业后在培养企业就业的人数与期限,正是由于企业的投资与收益可能存在着不平衡以及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培养学生时有所保留,学生从而难以真正接触到实际的生产研究。此外,企业也担心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出现影响正常的生产效率或技术泄露等问题,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远低于学校。

(2)高职院校科研能力较弱

企业为了新技术的研发,尤其是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会优先考虑与在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校合作。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对科技研发的需求。

2.政策制度不到位

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合作教育”能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细化了政府、企业和学校在合作期间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而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但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仍然缺少具体的管理条例,对各个责任主体缺乏严格的条款约束,没有设立明确的评价体系,对监督管理也缺少完善的实施细则,从而使高职院校和企业难以共同履行责任与义务。

四、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实施细则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国家现有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报酬管理办法;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和优惠政策,例如,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承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费用或对企业进行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直接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创新能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因此如果学校的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及转化科研成果的能力将得到企业极大的青睐。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是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同时,让教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为教学积累实践素材,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还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可通过福利待遇或评聘制度给予激励。

(三)加强监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系,各地区可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对校企合作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各地区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统一的校企合作资料包,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形式以及学生应具备的技能等内容,各学校和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资料包内的要求来设置具体的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并且该专门机构或委员会应对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学生实训环境的安全性。另外,在实践教学部分要进行量化考核,这一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实践工作的完成情况、对实践内容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每次实训结束后都要上交实训报告或成果,对实训报告或成果也要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与此同时,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学校也要派教师去企业进行全程监督,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转变观念,重视校企合作

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就要重新定位校企合作的作用,除了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外,学校要有一种为企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把下企业锻炼作为推动自身成长的助力,不能仅仅只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进行。作为企业要长远考虑,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来节约人力成本,优先获得所需生产、服务、管理等的一线岗位人才。

五、结语

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共同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张娜.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227-228.

[2]唐文.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6(11):78-79.

[3]聂建文.美国合作教育分析及借鉴[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21-23.

[4]金昱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 西南政法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