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2017-12-29 00:00:00王小雪谢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0期

[摘 要] 通过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从论文的发表年度、研究层析、作者、来源进行统计发现,我国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进入雏形阶段,成长期大概从2006年开始,核心期刊、教师队伍以及主要关于专业群建设的观点已经形成,研究的范围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缺乏力度、核心观点,基于此学术界亟待改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40-02

一、专业群观点归纳

目前,学术界对专业群内涵的界定依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看,目前,对专业群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专业群是职业院校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核心专业为依托而构建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集群。[1]

观点二:专业群,是以某一个重点核心专业为龙头,共享师资、课程、实践场地等教学资源,凸显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与存在理由等作用。[2]

观点三: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3]

观点四:专业群有时被作为“教学管理单位”,即“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再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学院”;有时被作为“教学基本单位”,即以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4]显然,专业群的两种组织方式都有实际意义,但概念所指的对象和涵义并不相同。

观点五:专业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5]

基于以上的观点,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定量分析法通过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来研究专业群建设现状。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论文研究时间分布

统计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文献研究时间分布可以直接反映出专业群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得出近10几年专业群建设研究论文的数量。从2001-2016年共检索出383篇论文。其中分年代统计如下: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雏形阶段(2001-2006年),这个阶段涉及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论文很少,涉及的也只是简单的研究专业群的定义、特征、必要性等基础概念;第二阶段为成长期(2007-2016年)这十年间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的黄金时期,因为2006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正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其中,提出要求“通过组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示范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6]继而,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问题才真正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研究数量也急剧攀升,每年都是成倍增长。其中基金项目共有20篇之多。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机构分布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相关论文在期刊上发布的研究机构具有不规律性,其中发表最多的期刊为11篇和9篇,机构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其次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7篇,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5篇,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各4篇,从中可以看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研究专业群建设研究的骨干力量。

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作者和期刊分布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作者发文情况的定量统计,可以大致看出专业群建设主要研究群。本文研究的是同一作者发表4篇以上有关专业群建设论文的情况。发4篇论文的是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的刘佰明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的沈凤池,前者主要侧重计算机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后者主要侧重研究电子商务类专业群模式结构;发3篇论文的是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海川主要侧重研究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建设;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的王清华,主要侧重研究骨干教师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近几年的兴起,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对此有所涉猎,然而专门研究专业群建设的骨干力量并未形成。[7]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论文分布的期刊也不尽相同,发文数最多的期刊是《辽宁高职学报》《职业技术学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发文数分别为:12、11、9、8篇。

五、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思考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的论文数量、期刊、机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可以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出思考:

(一)构建专业群资源共享。专业群的核心理念就是共享,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实训场地、实训设备、教学管理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原本不同的专业类属于不同的学院(系),他们组成了同一个专业群,这就需要这些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专业群建设正常发展。

(二)合理调整专业群内部组织架构。专业群之间的专业若想要顺利发展,内部之间的专业性和管理之间要平衡发展。有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发展仅仅局限于各个二级学院之间的内部专业组建的专业群,那么相应的专业性和管理归属本部门管理,这样虽然说方便管理,但是按照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并不利于专业之间真正的整合,所以专业群应该是跨学院之间组建,然而这势必会给专业性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就变得异常重要。基于此,专业群建设的优化发展必须内部组织架构明晰,在合理并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群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地和教学资源共享,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保障专业群顺利进行。

(三)通过对2001-2016年这十五年专业群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群建设已经逐渐纳入各个高职院校近几年的发展规划当中,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从雏形阶段逐渐发展加入成长阶段,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研究专业群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并未形成。当前研究的仅仅是有关专业群的概念、组成机构等基本信息,对专业群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专业之间资源的平衡和共享方面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四)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多元化研究。对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不要仅仅局限在本专业之间的研究,对跨专业之间和专业群建设的评价指标等方面也要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加提升专业群的理论层次。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办学特色[J].嘉兴学院学报,2001(4):90-92.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3]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30-32.

[4]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72-74.

[5]董显辉.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1(1):18-22.

[6]霍丽娟.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58-61.

[7]张守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