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化瑰宝,以其短小精悍、清丽雅致、含蕴隽永而朗朗上口。小学教材精选大量古代诗歌,或歌咏壮美山河;或恢宏仁人志气;或赞颂至真情愫;或抒表感伤情怀。大部分诗均以借物来言志、叙事来抒情、借景而抒怀为主要表现形式。景、物、事三者在诗的结构中以衬托的角色而出现于诗的表象,目的是为了烘托诗魂。因此,古诗教学教师只有创设新颖的引读渠道,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诗中的意境,闻诗中的馨香,听诗中的旋律,尝诗中的百味,让学生在丰富而别致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寻找到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红线,与作者形成心心相印,才会迸发出真挚的情感火花,才能真正读懂诗意、领会诗的神韵。
【关键词】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闻一闻,诗香带来心香
教材中精选的诗文是以严谨的语言文字链安静地落户在教材的家园之中,如果不去唤醒她,打开她,它的灵性以及其唯美的价值观难以从文字中浮现出来,只有用诗的语言引领学生的各种感官走进诗的殿堂,才能让学生触摸到诗的肌肤,闻到诗中那别致的芳香,从而达到审美教育。
如《墨梅》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为了让学生在赏读文字中领会诗的真谛,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读完这首诗后,我想考考你们的鼻子是否灵敏?
(师)这棵梅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梅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生)梅树是长在洗砚台和毛笔的池子旁边的,不是长在高山峭壁之上,或隆冬寒峭之中。
(生)梅花是淡淡的墨迹点化的,非常别致。
(师)你看后有何感受?
(生)只觉得它就是一幅画,并没有可赞美之处呀?
(师)同学们,让我们打开鼻孔,用力去闻这幅画,看看能闻到什么?
【生皆捧书做闻状,然后交流。】
(生)我闻到了池面飘着浓浓的墨香。
(生)我闻到了枝头的香气更是特别,有淡淡的墨香,也有梅花那天然的芳香。
(生)我闻到的墨香是那么独特而醇厚。
(生)我不仅闻到了墨香、花香,更闻到了作者的心香,那是作者的心灵之中飘出的正气之香。
这一闻,便让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学生茅塞顿开。墨梅形虽不起眼,可个性品质超凡脱俗,为学生理解诗人情怀另辟了意境。
二、听一听,无声胜似有声
诗,不仅有香,你如果静心聆听,还能听到诗的声音,那声音犹如从天籁奏来,似遥远又似耳旁,在不断地向读者诉说着自己的心语,只有用心去听,才能听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享受。
如我教《石灰吟》一诗,全诗表现诗人不畏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我在引导学生完成初读了解诗意的教学后,另辟蹊径,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请安静,你竖起自己灵敏的耳朵听一听,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有感情地诵读,生闭目静听。】
(师)听到了诗中那特别的声音了吗?
(生1)我听到了采石工人的凿子凿石头的声音,声声刺耳。
(生2)我听到了烈火在烧烤石头时发生的呼呼声。
(生3)我听到了石头的身体被凿子撕裂时发出的哀痛声。
(生4)我听到了烈火烧石头时,石头爆裂时的巨大轰鸣声。
(师)从这刺耳、哀痛、轰鸣、惊颤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石头正在面临煎熬,同学们,石头为了能出深山,也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理想,需要有哪些惊人的品质才行呢?
【生自由交流……(略)】
【师引导、总结(略)】
这样引导学生去听,学生听出了作者心灵的呐喊,作者伟大的胸怀在听中玉树临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既跃然于纸上,又很深刻地扎在学生的心尖上。
三、想一想,靜态化成动态
诗即画,画亦是诗,诗与画同源,这已被历代文人雅士所定论。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自然会想起“莲叶田田、蜻蜓俏立”的生动画卷。古诗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动态的生动画面,才能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生命殿堂,才能打好学生精神底色,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如我教《长歌行》一诗,这首诗通过写景叙事来劝诫我们珍惜时光,全诗作者用优雅豪放转折的笔调,通过“生光辉”与“恐秋节”的对比,感受到时光易逝的道理,于是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充分享受,充分体验。
(师)温暖的阳光恩赐大地,大地万物在萧条的秋天尚未到来之前尽显妖娆,请同学想象一下,你准备做万物之中的什么?又准备如何“生光辉”?
(生甲)不是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吗?我是初夏荷花,我在脸上涂上粉红的胭脂,准备驾着暖风去与西湖媲美。
(生乙)我是春燕,我要用我的俏丽的尾巴为柳姑娘剪一个漂亮而生动的发型。
(生丙)我是春潮中的鲤鱼,我赶紧练习我的绝技——鲤鱼跳龙门。
(生丁)我是芳菲的小草,挺着我嫩黄的芽叶,为蚂蚁做温床。
……
学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中放飞自己的想象,用诗般的语言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嬉戏、生活,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既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古诗教学,只有教师用智慧的钥匙为学生开启诗园的大门,用生动的语言引领学生身心在诗中潇洒地走一个来回,学生才能真正学起来轻松舒畅,诵起来情感跌宕,用起来巧妙妥当。
古诗教学,我正努力地用好这把金钥匙。
作者简介:范新生,女,1978年出生,安徽省怀宁县实验小学,二级教师。1999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怀宁师范学校,之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