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学情,随“风”飞翔

2017-12-29 00:00:00赵丽娜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本文通对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单元《风》进行剖析,详细表述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风;教学设计;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风》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位于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单元“风和水”的第一课。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这首小诗的语言特点非常显著,采用第一人称,从儿童视角出发,联系生活来写,让人受到美的熏陶,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而且三个小节结构相似,于不变中有变,错落有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微风的特点,也是学生仿写很好的范本。因此,教学中要继续巩固联系生活實际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还要结合课文特点展开朗读和仿写实践,在读书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第一学段字词教学是重点。本节课的字词教学,要继续巩固学过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识字规律自主识字。要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整体认识“颤”等新字。本课生字并不多,但是都很有特点。“颤”的字音难读,“颤动”这个词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需要借助语境理解;“波”和“戏”都与学过的旧字相像,可以进行比较识记;“游”的字理很有趣,可以作为识字资源,同时也能帮助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二、学情分析

前测发现,98%的学生认识本课三个一类字,83%的学生对“颤”字比较陌生,但借助拼音能够读准,随机采访的10个孩子有6个能通过动作或语言表达出对“颤动”的准确理解。

在书写上,因为学生有“皮”的书写经验,所以“波”的书写比较容易;一年级在写“找”的时候重点指导ap8Z1qyOgjh2S3ekiulMRXFrZf1B7tdc0CjGG6luSwI=了笔画间的穿插和避让,可以以此为基础指导“戏”的书写;而“游”字,基于以往经验,学生今后特别容易把右边写成反文旁,教学时应强化正向引导,不能用错例干扰认知。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识字和教师适当指导,读准4个生字字音,学会写“游”“戏”“波”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语境中了解“颤动”的意思,感悟风的特点。通过朗读感悟,结合生活体验续编小诗,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风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精灵,那你在什么时候就知道风来了呢?2.古人把他们的发现用诗句表达出来,比如李峤、虞世南的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结合生活进行谈话,再联系学过的古诗进行感受。一是与生活现象链接,二是激发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仿写进行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明确学法

这首好听的小诗就在语文书的87页。快打开来,标上小节号。回忆一下,以前咱们学习儿童诗常常怎么学?(识字,朗读,仿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2.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大声读读小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同桌读:同桌互读,读对了,就夸夸他,读错了,就帮帮他。指名分小节读:谁愿意读给全班听?(相机指导:那儿哪儿)

3.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把小诗读得又正确又响亮,真了不起!本课的生字词语并不多。请你读一读,并想一想,如果请你做小老师,你会怎么教呢?那儿 颤动 起波 游戏:指名当小老师,接力教学。教师根据生成进行指导和补充。(1)“颤动”的字音。(2)“波”记字形;“戏”字形小魔术。(3)“游”的字理。(4)去拼音读。指导写字:游戏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通过小老师教学、互相补充交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回文朗读

师生问答,合作朗读。

(三)小组合作,朗读感受

1.在什么时候,我们就知道风来了?快把答案圈出来。出示对照并生成板书:树叶颤动 林木点头 河水起波。

2.分组练习:这么好听的一首小诗,让我们分小组来读一读、练一练,五分钟之后我们来开朗诵会。(出示合作提示,点击时间条)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基础,为儿童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儿童独特的体验与发现,并针对学生的生成进行相机点拨,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学习更加深度真实地发生。

3.小组朗诵

根据生成相机指导:(1)动作了解“颤动”,联系语境:小树叶是大树妈妈的孩子,他们那么可爱,可能在……,可能 在……。谁让小树叶这么快乐?指导朗读。(2)情境对话:林木点头。听到你们的朗诵,我也想来当一次神奇的风。同学们,你们就是各种林木。(师生情境表演)有时候我会走过,有时候我还会奔跑呢!那样的话,我就不是微风了,我就是——(大风狂风)。(3)联系生活,感受“游戏”的快乐,你感觉风怎么样?你想怎么读呢?

4.你喜欢小诗中的风吗?(说理由,并引导发现:三节小诗都是微风,但是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是有变化的。)

5.比较表达:风来了——风在那儿了;风来了——风正走过了;风来了——风来游戏了。

6.发现三节小诗的格式特点,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表演进行优化,做动作模拟小树叶的颤动,在情景对话中感受微风的轻柔、淘气与可爱,并在语境中读出感受,在比较中初步感受表达的生动,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链接生活,读写结合

1.其实,风儿到处游戏,无处不在。有时轻柔,有时猛烈。我们来想一想,除了上课前大家的交流,你还在什么时候知道风来了呢?和你的伙伴小声讨论一下。2.请大家仿照小诗,用上我们一起发现的语言密码,也来创编一节小诗。3.展示评改。4.小结:风就在我们身边,它和我们做游戏,这么神奇,这么有趣!但是都被你们发现了,还把它写成了小诗,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运用阅读时发现的语言密码进行创作,既是对表达能力的训练,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五)课后延学,拓展积累

必做:把《风》背给爸爸妈妈听。选作:继续创编小诗《风》,小组合作朗诵自己的诗。搜集更多关于风的儿童诗带来交流。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