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的惰性怎么办?一节语文课后的思考

2017-12-29 00:00:00冯献彬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如何面对一部分学生的惰性,如何克服他们厌学的心理情绪,作为教师,课堂上既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课后,努力地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战胜惰性的心理和决心。

【关键词】惰性;兴趣;学习习惯;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请看下面一段教学案例:(《烟台的海》片段)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设计了下面一个思考讨论题,让同学们自主讨论。问题是:“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烟台的海?请你做一位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这个季节的烟台的海。并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每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但是在后来的反馈环节中,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师:“刘驰同学,请你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烟台的海?”

刘驰:“都不喜欢。”

师:“你为什么都不喜欢?烟台的海不美吗?”

刘驰:“不为什么。烟台的海美。”

师:“你不喜欢说,是吗?那就把你写的读给同学们听听好

吗?”

刘驰:“我也没有写。”

师:“你为什么既不说,也不写呢?”

刘驰:“没有习惯。”

(此时有一部分同学在小声地笑,有一部分同学在议论,并且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同学们议论纷纷,好多的声音送进我的耳朵:“他以前都是这样,他从来都不听课,他从来也不做作业,以前老师从来也不管

他……”

当教者听到同学们的议论时,随口又问了一句。

“课前老师布置你查阅的资料你写下来了吗?”

“没写。”

“为什么你什么作业都不喜欢做呢?”

“老师,我懒!”

(此时班级同学们的笑声更大了)

听到这位同学毫不遮掩的回答,教者似乎觉得有些束手无策。“老师,我懒”,多么的直白,多么的坦诚!教者觉得这似乎是对她的一次“挑战”。并且是课堂教学中很少遇到的一次典型。一个“懒”字,毫不掩饰,毫无负担地承担了他的一切所为。他的懒,让老师怎么办呢?对话似乎到了僵局,也没有再继续延续的必要。

好,刘驰同学,请你坐下,今天老师从你的身上,看到了你的坦诚,知道了你的所为,同时,你也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你的坦诚——实话实说,值得同学们学习。课堂上你既不愿意说,也不愿意写,可能有你特殊的原因,这一点怪老师事先对你不了解,老师有责任。老师希望我们这都是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此时班级中的笑声逐渐消失,看得出刘驰的脸上似乎有点忏悔的表现)。

課堂仍在继续中。教者渐渐地放松了紧张的面孔。

下课以后,带着串串疑惑,教者询问了几位同学和以前教过他的老师。方才知道,这个班级是由原来的多个班级学生重新组合而成的。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位同学,虽然智力很好,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习的自觉性很差,多年以来养成了贪玩、性格倔强等不良习惯,课堂上不听讲,课后从来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同时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犯错误也不许老师批评教育。所以导致多年来,部分老师束手无策,有的甚至选择放弃!至此,日积月累,就养成了这种无所谓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天然”的惰性。

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众多孩子们的观察与分析,笔者深刻地发现: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意志发展尚不完善,面对各种内在或者外在因素的影响,比较易滋生惰性心理。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十分的懒惰!主动学习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都没有了。面对这些有惰性的孩子,教师就应该研究出更好的策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惰性。在这方面,笔者积累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和大家共勉。

首先,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愿意给自己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就阐述了培养自主学习和培养良好兴趣的重要性。良好的“战胜惰性”的思想意识和自信心是学生能够真正战胜惰性的第一步。为了迈好这一步,针对小学生做事情缺乏长久性,喜欢即刻看到成果、得到表扬的特点,首先要选择一些通过简单努力就能实现目标的活动,培养他们战胜惰性的信心和潜在的兴趣。我们可以首先从课堂开始,培养他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勤于发言、乐于学习的好习惯。可以随时根据不同情况,重新进行小组整合,小组中每个同学轮流担任组长,每位组长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必须带头发言,组长带头把作业交给同学检查,接受同学监督。组与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并拟定在学期结束评选先进组长,给予精神上的奖励。这样,就给一部分素有惰性的同学“强制性”地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发挥的机会。事实上,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也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是培养克服“惰性”的心理。笛福曾经说过:“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教者可以通过经常讲述古今中外名人战胜困难、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认识到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真正理解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鲁滨孙多年的漂流生活、谈迁撰写《国榷》所付出的代价、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古今中外,但凡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都是依靠勤劳的大脑和双手,最终绘制了美好的蓝图。

再者,就是要取得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我们的工作,就其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就要像爱护自己宝贵的财富那样,要让学生产生信任感,既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课堂上,无论他们如何表现,坚决不能挫伤他们的心灵,要鼓励他们,要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产生自豪感,要建立起师生之间纯正的友谊,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和家庭是同样的温暖。这样,他们的惰性就会慢慢消失。

以上是笔者一节语文课之后的思考和延续,这种思考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去丰富和完善。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