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的采集以及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强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被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提倡小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做到“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凉山州处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那些处在贫困山区的小学生,他们的课外阅读状况怎样呢?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提升、教育教学的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普及到落后山村学校。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关系逐步得到调整,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并已将素质教育从城市带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带到贫困地区,从校内带到了校外,从课内带到了课外,让学生的素质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如今,我们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的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但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并不如人意,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政府、社会、家长、教师和孩子们提高认识。
一、民族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1.课外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少
民族地区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小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小、辨别能力差、自觉性差、没有主见,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而他们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形成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而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打游戏和收看没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上,或者在完成家庭作业后就无所事事,浪费光阴。
民族地区有一些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的课外书籍的数量偏少,且阅读资源相对匮乏,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乏味狭小、内容单一,大多为漫画或故事性内容,很少涉猎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课外读物,这不能满足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需要。
2.课外阅读时间安排少、阅读方法不当
民族地区的小学生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于大城市来说相对匮乏,因此他们注重教材课本的学习与练习,由此造成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课后时间有大半花在了课本知识的复习、练习上,而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则相对较少,甚至有不少学生表示每天放学完成作业之后,几乎不会安排时间做课外阅读。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每天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寒暑假住在城里的学生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增多,他们可以到书店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阅读;但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寒暑假时要帮助家人干农活或带弟弟妹妹,再加上没有书店,家长又没有能力为孩子购买课外书,因此他们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仍然很少。
民族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另一大问题是孩子们缺乏课外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一性,没有形成长期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性阅读目标。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上,大多数孩子热衷于选择故事性强或者漫画类的书籍,对经典性的书籍没有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的习惯上,大多数的孩子习惯于快速浏览,对书本内容一扫而过,没有勾画字词句、摘抄美文、撰写读后感等习惯,从而使得他们对阅读过的课外书籍印象不深刻,读书的成效自然也就不大。
(二)民族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条件的限制与家长文化程度偏低
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部,主要居住着彝、汉、回等多个民族,其中又以彝族为主。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经济水平的低下,造成这些民族地区的居民文化程度较低。2006年9月,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凉山州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政府虽然积极加大对民族山区的教育投入,但当地民众对教育却不够重视;而已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家庭经济状况却又极为贫苦。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虽然这些民族地区的家长在对教育的认知程度上有所提升,不少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多受一些教育,多读一些书,但经济条件的艰苦,使得这些民族地区的家庭仅能尽力满足孩子在学校接受基础义务教育,而没有更多的经济余力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而同时,随着经济的开放,不少民族地区的居民为了过上好一些的日子,开始涌入大城市打工,在思想上也受到外界各种五花八门思想或风气的影响,不少家长甚至还有“读书无用”的观念。因此,在对教育认知的迷茫和眼光短浅下,大多数家庭不会选择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课外阅读教育,这导致了民族地区的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法养成热爱课外阅读的习惯。
2.学校图书资源偏少,缺乏課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支持,目前凉山州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础设施已较为完善,大多数的学校都设立了图书室,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但是,这些图书室的图书数量总体偏少,且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是一些课辅类书籍或故事类少儿读物。而还有不少贫困山区学校的图书,是由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通过各种途径捐赠的,这些书籍有些又难度太大,完全超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一些小学图书室有数量不少的国内外名著,但孩子们的知识层面注定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兴趣去阅读这些书籍。因此,这些书籍便被束之高阁,而图书室也成了鲜有人问津的地方。此外,由于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图书得之不易,因此学校对这些书籍极为爱惜,极少开放图书室,也不允许学生将图书带回家中阅读,这就造成了一部分想读书的孩子却没有书读,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
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缺陷也是造成目前民族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不佳的一大原因。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少教师也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少教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而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与阅读效果的及时检查,使得课外阅读在一些没有阅读自觉性或缺乏阅读兴趣的孩子那里便形同虚设。
二、有效课外阅读的对策
从以上几方面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加强,社会、政府、家庭与学校共同发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新的方式加以指导:
(一)转变家长观念、学校与家庭合力为学生提供充足课外读物,保证学生较为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
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形成自觉的认识。当家长对于教育的作用认识不清楚时,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因此,要在民族地区推广课外阅读,首先应该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而转变家长观念就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可以拉横幅、写墙体宣传标语,也可以通过当地的电视、广播台大力宣传教育的好处,对家长的认知进行再教育。学校也可以创办家长学习班,提高家长素质,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家家户户。当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后,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就能给予积极的鼓励。
学校、家庭和社会还应该形成合力,为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读物。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对贫困山区的学校购买课外书籍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可呼吁广大的社会人士,积极捐献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文并茂的书籍。学校除了建立图书室外,还应该在每个教室开辟出小小的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图书带到学校图书角,孩子们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或自习课时间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这样既使孩子们在有限的条件内可以尽可能多读一些书,孩子们交换书籍阅读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提高阅读兴趣、增进学生友谊都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利用书本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学科知识间的沟通与综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小学语文在课程编排上呈现出广泛性、综合性,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文章体裁形式多样,更贴近学习生活,为学生的课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教师在日常的课内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本知识的延伸,给孩子们创设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地在课外查阅相关的课外读物,来解决课内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让孩子们在查阅相关书籍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也能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学校为主,創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要自己购买大量的课外书籍是极难实现的。因此,学校要努力创设条件,为孩子们尽量提供课外书籍的机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那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学校一方面要尽量引进较多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拓展教育类书籍;另一方面又要舍得将这些书籍开放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书籍。所以学校对图书室书籍的管理方式也要改进,除了经常开放图书室外,还应该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在一周的某个固定时间都能进入图书室阅读;同时,还应该允许学生将书籍借回家阅读。这样,才能让图书室的书籍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让更多的学生阅读到更多的书籍,获取更多的知识。
另外,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减少对孩子阅读的干扰,学校还应请当地的公安机关协助清理学校周边的音像市场及网吧,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外部环境。
(四)利用已有的图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要求学生能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利用学生已有读物互相传阅,在传阅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间的关系,并进行积极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的方法有浏览、略读、速读、精读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书籍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年级选取不同的读物,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参与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注重词汇美文的积累,培养语感。
教师还应该采取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如定期举行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书籍阅读,以月或季度为周期,举行读书活动,让学生汇报自己这一时期的读书成果,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可以设“读书小明星”等奖项,奖励多读书、认真读书的孩子。还可以设定一些读书主题,如“生命的奥秘”“美丽山水”“奇妙的科学”等,让学生围绕主题阅读相关书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些活动,既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对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提升无疑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努力。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阅读,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探索、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终身受益。
作者简介:阿木铁哈,1969年出生,四川甘洛人,四川省甘洛县前进乡尔姑希望小学教师,主要教授小学语文课程。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