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7-12-29 00:00:00胡圣新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处理好小学语文三类课文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精读课文时,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默读、品读和细读课文,抓住重点段句,从而把握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让学生借鉴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教学选读课文时,尽量把课文放在与之对应的单元里学习。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时,则根据单元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著作或文章。

【关键词】精读;略读;选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而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分为三类,即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除此之外,教材还安排了课外阅读篇目。那么,对不同要求的各类课文在教学上如何处理,才能使学生既达到课标要求,又轻松自如地提高阅读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一、精读课文详细指导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老师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具备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抓住重点句段,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阅读的金钥匙。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就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在教学中抓住“最后把‘?’拉直成‘!’,找到了真理”一句,只要理解“?”是发现问题,是不断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通过理解这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二)指导朗读和默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老师要重点指导朗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再见了,亲人》一文,如果老师成功指导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其中课文中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和“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老师用“请求和哀求”的语气、舒缓的语调去读,给学生示范。学生通过模仿和反复诵读,就不难理解大娘是志愿军官兵的朝鲜亲人了。当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语气、语调。有的需要语气激昂高亢,语速快;有的则需低沉、缓慢;有的需要平淡和中速。总之,朗读要抑扬顿挫,方能读出情感,从而体会感情。

默读是阅读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默读时,老师要给学生提出默读要求,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读书目的,明白本次默读要完成哪些任务,要让学生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好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把思考所得简要地写在书上,把文章中精彩的词句圈点出来,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做,就会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教师的教学也会由此变得轻松,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指导品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文章篇篇堪称经典,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品读课文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教学五年级下册开篇文章《草原》时,我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当成作者,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仔细品读文章中所描写的意境。学生因此很容易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体会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草原、赞美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之情。

(四)指导细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收获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有的按时间、空间的转换呈现;有的以物喻人。我们指导学生细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并且最终能将所获得的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得以提升,而同时阅读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二、略读课文简略指导

小学各册教材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略读课文,根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那么,老师在略读课文教法上应该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顾名思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上低于精讀课文,做到“粗知文章大意”,能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是重点。同时,略读课文教学上,老师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让学生借鉴精读课文的方法和获得的知识,自己把略读课文读懂,并为以后的大量阅读打下好的基础。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一夜的工作》,文章简要交代了作者得以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缘由,着重叙述了自己陪同周总理审阅稿件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课文后的收获。有同学发言说:“读了本课,我知道了周总理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简朴,感受到了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和品质的崇高。”有同学发言说:“这篇文章具有下面的特点:第一,文章虽然简短,但具体充实。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和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段,来反映周总理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第二,文章质朴无华,叙述过程没有加任何的修饰。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周总理的热爱。”有的同学发言说:“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写了自己陪同周总理审阅稿件这件事。”有的同学发言说:“文章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周总理的品格。”有的同学说:“文章叙述清楚、感情丰富。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无限敬仰之情。”还有许多精彩发言和独到的思考就不一一列举了。试想,学生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收获,还要老师去过多地讲解吗?

略读课文教学时,老师要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指好方向。首先指导学生按照课文连接语中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和思考,把握住文章的大体内容和结构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阅读收获中的一两个重点方面,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写作方法上的,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老师更不能等同于教精读课文,担心学生不会学习,不能理解课文内容而大包大揽地讲解,使学生丧失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大好机会。

三、选读课文自学为主

小学各年级语文教材后面都安排八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课文呼应。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将所选课文插入相关单元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八篇选读课文,每篇都与相应的单元对应,每篇都是对单元的补充和延伸,与单元内容紧密相关。如第一课《林海》,就对应第一组课文,这组教材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课文将师生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学习中要求学生细心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再如第三课《小抄写员》对应第三组课文,这组课文如一zaWnEIulOBzsRVTT9ZPXc47MkYTCsfTuCnGKuzN4sCg=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剩余篇目不一一列举。老师在选读课文教学处理上应放在“词语盘点”前布置学生阅读,可用少量时间检查阅读效果。老师要多鼓励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四、课外阅读独立完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老师不能将这一任务忽略。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上不能保证足够的阅读量。因此,必须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否达标。否则,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老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或根据教材中“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课外阅读的书。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推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老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让学生的阅读量更大、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例如教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时,我推荐学生读《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历史。教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时,我推荐同学们看《安徒生童话》《捣蛋鬼日记》一类的书,让学生进一步接触世界名著,了解多元文化。课外阅读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在班上交流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类阅读课文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既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又使自己的教学轻松活泼。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六年级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五年级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胡圣新,1961年生,湖北潛江人,大专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