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7-12-29 00:00:00张晓丽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学会阅读。随着新课标的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呈现开放化、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性是现阶段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笔者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阐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普及,高中教育界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创新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根深蒂固,很多高中老师却没有悟出新课改的真正含义、真正的精神,语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也在所难免。由此可见,仔细研究新课改,领悟新课改的真正精神内涵,才能进一步去研究怎样创新教学方法,才有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可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培养新型人才。

一、关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第一,长期以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基础学科而存在,学习语文,是学习人文、社会、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前提,由于文字是人们交流、掌握知识的最基本工具,由此可见,语文更是人类大众学习所有知识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高中语文对初中语文作了更高的升华,于是,高中语文提高了对文学的研究要求,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学会感受、领悟文章的内涵,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技术方面,学会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并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充分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会过程中获得的东西,语文阅读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著名小说家韩寒在参加自己写的小说的阅读理解考试时,考试分数超乎想象的低,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阅读的不合理状态,很多语文阅读教师以教材提供的答案为标准,限制了学生发挥思维,使学生无法跳出文章段落而思考,导致思维定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高。

第三,新课标体制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为了应付高考,更加致力于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能够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主动、积极地处理特定问题,这也是将高中教学定义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高中生阅读水平标准

高中生阅读水平标准是每个高中生必须阅读并遵循的文件,也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阅读水平标准是教学工作者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书,只有准确把握阅读水平标准,才能搞清语文教学目标。现阶段,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并没有认真贯彻阅读水平标准上的要求,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仅仅是以语文课本、考试要求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依据,更有甚者,很多教师根本不制定教学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可能影响不大,然而,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改革,教育部重新定位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标准,在此前提下,如果语文教师不变通,还按照传统的经验办事,那么,教学质量、教學效率提不高是必然,而且,教师、学生付出的大量努力也终究是无用的、徒劳的。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水平标准对于学习语文的影响有多大,所以,必须掌握阅读标准,才能对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作出精准的定位,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仅仅是教师选择教材内容的一个参照物,要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切不可依样画葫芦,再采用“灌输式”教学,将大量的文章强硬灌输给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对内容的加工处理。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如重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延伸阅读内容。根据高中生语文阅读水平标准的要求来决定“重选”“重组”的内容,以及深入挖掘的程度。

综上所述,全面掌握高中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处理语文教材与课程的关键所在,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根据阅读水平标准要求来设计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新课标体制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参与者,这与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教学主体角色大相径庭,传统语文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不符合有效阅读教学本质。新课标体制下,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学的本义出发,将学生摆在了阅读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阅读教学的主角从教师转变为学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最终能否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关键在于阅读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学生的阅读现状、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与效率。

要想检测高中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深度、广度,关键在于搞清该班级到底有多少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有没有根据阅读水平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开展语文阅读活动;语文教师是否积极、充分地了解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活动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

第一,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挖掘语文阅读的内容要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从而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一改以往语文教学的惯性、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在分析阅读内容时,充分做到精读,关注并深入挖掘作品中蕴藏的知识、技能、方法与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生硬的阅读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设计教学内容。

第二,探究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都知道,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都有它的规律,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深入挖掘,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确定三维目标,带领学生选择高效、科学合理的阅读学习方法。

(三)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必须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新的要素,并让这些要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成熟和完善,实现质的飞跃。首先,短期内,重在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时,关注学生群众、关注教学本身;旨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双重飞跃;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和丰富思想、情感,让学生掌握、深入理解课文,并能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能逐渐提升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并且能在互动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制定閱读目标,提高阅读意识,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示范点拨,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和质量。可定期组织学校、班级学生进行实践,如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定期让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分析相关数据,教师与学生都要学会反思和总结。

另外,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科学、良好的阅读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实际、阅读目标、阅读结果等紧密联系,这些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着手点。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学生的体验实际来指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总结出阅读方法、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最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对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有直接的影响,反之,交流又影响着阅读,阅读的深度越深,对交流的好处越大;而交流的深度越深,阅读质量就越高。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l]孙建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6).

[2]李慧.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3(3).

[3]于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12).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