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语言表达还不错,结构完整,行文思路也清晰,可因为立意不高或无新意、没有紧扣中心选材而得不了高分,如何让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1—2个档次?本文以一次考场作文的升格训练为例,谈如何巧立意、精选材。
【关键词】作文训练;立意;选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好的文章在立意和选材方面必须做到:中心明确,立意要高,力求有新意。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之躯”。中心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选择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从中心的需要。
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语言表达还不错,结构完整,行文思路也清晰,可因为立意不高或无新意、没有紧扣中心选材而得不了高分,如何让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1—2个档次?下面就以一次考场作文的升格训练为例,谈如何巧立意、精选材。
【试卷回放】
写作(60分)
题目:树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
【题目分析】
这是一道考场作文题目,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时就蒙了。常常是这样,作文题目字数越少,限制也越少,可是没了方向的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了。批阅作文时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写了跟树相关的人和事,文章缺乏一定的深度,中心也不甚明确。再加上考场时间短,大多数考生的作文所用材料都没有加以精心选择。
对于题目中的“树”,除了实写,还可以虚写,如能虚实结合会更好。“树”可以是叙述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叙事的线索。可以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可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树”还有象征意义,如松树、杨树、槐树、柳树、银杏、梧桐……都代表着不同的精神品质,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人。这样理解起来,选材的方向就有了,也不怕无内容可写。
下面,我就以自己学生的一篇考场作文为例,从确立主旨和选择材料两方面进行升格。
【原文再现】
树(47分,属三类卷)
“这树怕是该砍掉了。”这是夏天回家时爸爸说的。砍的树便是家中院子正中央一棵苹果树。(“该”字不妥,与下文“惋惜”之情不符)
这树本不是有意栽的。听二伯说,在我四岁时他曾带我在院子里玩,当时他削了苹果吃,我把核扔到了院子里原打算种菜的土里,他又填上了土。后来,就长出了这样一棵苹果树。我本是不信的,因为我从未有这样的记忆,但总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可能我也希望是这样吧。(二伯这一形象不是主要人物,可删去)
这棵树承载了许多童年的记忆。(怎样的记忆?)小时候的我不会爬树,其实到现在我也不会,但我会从楼梯上顺着晾衣竿爬到树上。有时,几个小伙伴坐在晾衣竿上折树枝玩,这都是常有的事。它结的果子我是不喜欢的,口感像梨,但又酸又涩,比市场上买来的苹果逊色多了。(“不喜欢”,不好吃,那么砍了也不可惜了)记得爸爸经常会带几个吃,不敢相信他能吃下去。苹果树是家里夏天的遮阳伞。它的树干极粗,枝叶也极其繁茂。种的时候没考虑到它会长这么大,最后影响到了上下楼梯的通行,只得将它向西的枝干砍掉。苹果木没什么用,只能当柴烧,散发的气味带有一种奇异的气味,到现在我也不会忘记。(影响通行,“没什么用”,似乎也该砍)那时的天空很干净,晚上能看见满天的星星,奶奶经常坐在苹果树下给我讲故事。(唯有这点可能是值得留恋的)可惜后来奶奶得病了,我也长大了,但苹果树下的记忆不会忘记。
现在的院子里只剩下它和两棵柿子树,一棵桃树已被砍伐,因为它的品種不好,桃子结得又小又不好吃。上个夏天,爸爸和二伯讨论是否要将苹果树砍掉,它遮掉了两棵柿子树的部分阳光,而且它的枝干茂盛过头了。再说它的果实也不能吃。苹果树就这样被宣判了死刑,缓刑到下个冬天,那时树就枯了好砍。(再次强调苹果树的不好,确实该砍)虽然我承认我其实也觉得它应该砍掉了,但我心中总会感到一丝不舍。(既然应该砍,为什么还舍不得?)
回到新家的路上,我仔细回忆了一遍童年,大部分都有它的出现,想到它即将消失,不禁有些惋惜。(“惋惜”没有体现出来)
这个冬天我再回来,不知你还在不在。(对苹果树的思念之情不够强烈)
【原文诊断】
此文结构较完整,语言还算通顺,能围绕苹果树来组织材料,但中心不够明确,所用材料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而且立意也不高,情感的表达不到位,作品缺乏一定的感染力,考试评分47分,属三类卷。
【升格思路】
1.学会审题
看到题目后,首先要明确:围绕题目写什么,是实写还是虚写,是写人叙事、借景抒情,还是借物喻人,这些都应该是在落笔前就要考虑好的。
原文作者笔下的树就是一棵实实在在的树,可以在不改变原文写人叙事的框架下,进行升格,围绕人和树的关系来组织材料。
2.明确主旨
围绕原文倒数第二段最后一个词语“惋惜”,明确:因何惋
惜?——苹果树被砍。怎样更能突出“惋惜”之情?联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悲剧就是美的事物被毁灭,被毁的事物越美,悲剧越浓,所以,要想表现对苹果树的惋惜之情,应该写出苹果树的美。
3.提升格调
如果苹果树只是承载着它自身的美,那表现的只是对树本身的惋惜;如果它承载的还有一份浓浓的情,那就能表现出人性人情的美来,这样由树及人,立意自然就提升了。
4.精心选材
围绕着苹果树,表现景美、人美和情美。既可对苹果树进行直接描写,体现它的蓬勃生机,也可围绕苹果树,写与树相关的人与事,表现童年的美好、亲情的可贵。材料比较多的情况下,要注意详略得当。此文可以从奶奶在苹果树下给我讲故事这一情节中引出,将奶奶这一人物形象具体刻画,从而表现浓浓的亲情。
5.渲染情感
一篇好的文章,情感是富有表现力的,表达必须是自然、真切的,这就必须在字词上多下功夫。
如开头:可改为“这树,怕也是保不住了”,“也”字包含感情,将原文第一句单独成段,“这树”后面加逗号,更起强调作用,尤其是多了一个“也”字,房屋保不住了,树也保不住了,美好记忆也将保不住了,那种“惋惜”和“不舍”渗透其中。
再如结尾:原文情感缺乏感染力,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不自然,不真切。改后的文章保留第二人称,便于抒情,与树面对面倾诉,苹果树也知道“我”的不舍,越发表现“我”的不舍之情,情感抒发比较到位。
【升格作文及亮点解析】
树(56分,属一类卷)
“这树,怕也是保不住了。”(单独成段,起强调的作用。“也”字埋伏笔,照应下文老宅拆迁)
奶奶凝视着院中的那棵树,幽幽地说着。(为了使文章人物更集中,只保留了奶奶和我)
那是一棵苹果树。或许是小鸟衔来的种子,也或许是随手扔下的苹果核,它就这样自己生根发芽了。奶奶本想拔了它的,后因我说想看看苹果结果的过程才被留了下来。(给它留下找个合适的理由)
苹果树似乎是有灵性的,尽管它生长的土地很贫瘠,也无专人灌溉施肥,却报恩似的生长着。它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开花时节,白中带粉,满眼的秀色,香气更是沁人心脾,自是引来了无数的蜂蝶,给小院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对树的描写,突出它的富有生机,美的事物被毁,才足以显示其悲剧性,这样文末的情感也就真实自然了)
它俨然成了我和小伙伴们嬉戏玩乐的好去处,摸高、攀爬、掏鸟窝、荡秋千、捉迷藏;它也是我和奶奶一起消暑纳凉的好所在,“结了苹果给谁吃啊?”奶奶常常问我这个问题。“当然是给奶奶吃喽!”“哈哈,我的好孙子!”——苹果树,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概括叙写,强调了回忆的美好,更能突出对苹果树被砍的不舍)
犹记得那年秋天,我因为离家求学而错过了见证它第一次结果的过程。奶奶写信来说,苹果树一共结了5个果子,尽管小心地看护着,结果还是被村里的熊孩子偷摘了3个,奶奶心疼得不行:“吃了也就算了,可是都被他们糟蹋了。”那剩下的2个,奶奶自是当宝贝一样地看管着,直到成熟后摘下。
沒想到奶奶一直没舍得吃,中秋回家时,她变戏法似的拿出2个表皮已经发皱的苹果,眉飞色舞地说:“喏,就是这2个!”“哎呀奶奶,哪里买不到苹果,你吃了不就行了吗?”我心里埋怨着奶奶的多事。“哎,树是为我大孙子而留的,这第一次的苹果,总得要给你留着,看不到结果子的过程,尝尝也好,尝尝也好。”哎,眼前的这位老人,永远把她的大孙子放在第一位。看着她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又怎忍心违了她的好意?我选了个小的,把大的给了她,奶奶笑眯眯地接下了。苹果酸酸涩涩的,她却连声说“甜”,我的心里也是甜甜的。(具体叙述,苹果树留给“我”的美,不只是蓬勃的生机、美好的回忆,还有浓浓的亲情)
早几年就听说老宅将拆迁,没想到这么快就要拆了,看着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屋和眼前的苹果树,奶奶内心自然是万般的无奈和不舍。(不是该砍,而是没有办法才被砍,更能体现无奈和不舍)
没有了老宅,没有了苹果树,我的美好童年将如何安放?(苹果树承载了美好的童年、浓浓的亲情,表现对即将失去苹果树的惋惜和不舍之情)
苹果树,你若真有灵性,怕也知道我的不舍吧!(第二人称,如面对面倾诉,感情更自然、更真切)
【总体评价】
改后的文章删去了对爸爸、二伯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围绕奶奶来重点刻画,这样人物更为集中,中心也更为突出。既生动描写了苹果树的蓬勃生机,也概括叙写了苹果树下的美好童年,还详细叙述了“我”和奶奶间的浓浓亲情,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苹果树被砍的那种无奈和不舍。浓浓的亲情,真挚的情感,中心明确了,立意也高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