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阅读方法分析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7-12-29 00:00:00杨书路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我国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重认知、轻情感,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表层认识,教学方法很多时候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先阐述了朱熹“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然后写了“熟读精思”这一阅读方法在当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应用,主要从研读重点语句,揣摩意蕴、抓住本质,读议结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朱熹;熟读精思;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历来都重视读书教育,阅读一直都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的阅读方法,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本文主要针对这六条读书法中的“熟读精思”这一条来进行论述,并且阐明其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一、关于“熟读精思”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意思就是,要想进行阅读,就需要对所读之书反复进行朗读,使其烂熟于心,然后便可以达到感性认识。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精思,反复体味书中的韵味,思考更深层的含义,最终达到理性认识。朱熹的这一认识继承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深刻思考,并且逐步领会其思想内涵,使书中的话仿佛如自己所说。

说到读,朱熹要求做到“熟”,至于怎么样读,他回答说:“读书无甚妙,只是熟读”,需要“正看背看,左看右看”,更是需要反復玩味。至于“熟”,那必须是十分烂熟,熟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认为,为了做到熟读,读书时要有不读则已、读则必通的精神,只有把一本书读得通透,并且没有记不住的地方,这个时候换读他书才有益处。不然,读再多的书也是枉费时间和精力。朱熹的读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自然成诵”,他反对死读书,主张活读书,认为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于身有益;大嚼大咽,不知其味,反害其身。读书不要咬文嚼字,而要“识得大义,得他滋味”,对于无关紧要的地方,也不必用功去读,读也无益。为了说明熟读的好处,朱熹以吃果子做比方:“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朱熹认为读书应该深入进去,不能浮于表面,他说:“读书者,比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是也,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走几多问果,几多窗杖。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对读过的书要不厌其烦地看来看去,即使觉得通透了,也不要以为真正通透了,仍要一遍一遍地读下去,越读记忆越牢,越读越有新意,越读越有兴趣。在笔者看来,朱熹认为的“读”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训练,更是一种“涵泳”,多读就好比是为读者自己营造了一个独立空间,好让读者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去体悟,所以说想要真正理解所读之物的深层意味,“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其次就是“精思”。朱熹指出,学习读书的本意不在于记忆,而“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如果只是阅读而不思考那必是死读,就算能背下来也仍然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得以应用。所以朱熹才强调“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使思量这事合如何。”他又说:“思与学字相对说,学这事便思这事人说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这道理是合如何,则罔然而已。”朱熹以读《论语》为例,说明如何具体做到熟读精思。他说:“《论语》一章,不过数句,易以成诵,成诵之后,反复玩味于燕间静一之中,以须其浃洽可也”,而且必须做到“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为使所读之书活起来,还必须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从有疑和解疑达到无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说明了熟读精思的具体过程。

二、熟读精思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读重点语句

为了主要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必须精读一些重点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所在,因为读不是随意地读,而是有目标地读,在理解文章上通过阅读重点语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阅读重点语句的时候并不仅仅在读,而是边读边理清楚文章的主要情节和思路,这对于把握文章会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可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找出“线索”。不仅如此,在阅读重点词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情景感地带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这有助于学生重点揣摩重点词句。《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研读重点语句的时候,应该边读边记录感受,记录由此所引发的联想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当然,这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营造良好的情境。

(二)揣摩意蕴,抓住本质

其实一直以来阅读教学在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原因就是它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而我们现在提倡读并不是机械地读,重要的是通过熟读和精思,最终深入理解作品背后想要传达的意思。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决不能泛泛而读,而是要通过揣摩词句,抓住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从而让他们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样文章便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朱熹云:“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这里所说的“虚心涵泳”就是这个意思,意思是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或者是不同的观点时,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来容纳它们,强调读书时要反复思考体会,领悟书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含义,也就是文章的意蕴和本质所在。那么在我们当代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心无杂念,由此来真正体会文章的真意所在。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作者,不仅无法理解文章,也无法体会到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整篇文章所带来的美感。

(三)读议结合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面对同样的课文、同一人物形象,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老师不能死板地只规定一种答案,而是应该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创造性,只要合理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小分歧都是可以接受的。不仅如此,我们老师还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合作学习,让一个人的读变成多个人的交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还能集众人之智,让他们在交流中大胆思辨。不难发现,学生议论的过程中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边的,他们会思考自己的立场,思考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这個过程中就已经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逐步深化了对文章或者是问题的理解。可以说“读”也有思考的成分在里边,但是“议”是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与他人思想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总而言之,熟读精思这一阅读方法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精华,它很好地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思考,指导当代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心思变得细腻,思维变得活跃,语言积累日趋丰富,感悟能力渐渐增强”。“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将会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我们应该注意研究怎样更好地将其运用到语文教育当中,这无疑会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提供很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朱熹,著,朱杰人,编.朱子家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秀,王宁.“朱子读书法”的现代心理学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5(2).

[4]金润枝.语文教学与学生素养培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5]王任.熟读精思:语文实践的实现[J].教学艺术,2012(2).

[6]何小花.引导学生“熟读精思”[J].课改探微,2010(9).

[7]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8]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周立群,庞车养.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杨书路,女,1994年生,陕西省榆林市人,天水师范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