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盘活课堂教学

2017-12-29 00:00:00张静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在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探究、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就优化课堂提问、盘活课堂教学,展开思考,以《铃兰花》教学为例做实践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为了课堂的表面热闹而随意、简单、重复地提问。学生课后无过多印象,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2.问题设计不合理。不是大而无当,学生无从回答起,就是偏向于认知记忆性类型,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3.课堂提问面面俱到,“碎问碎答”。学生没有时间静下来深入文本,品悟文本。

二、优化课堂提问,盘活课堂教学

只有优化课堂提问,才能盘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上课热情,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应有的教学效果。我就以《铃兰花》教学为例,对课堂提问的优化做一些尝试。

(一)指引注意,紧扣目标,找准切入点

“教学设计的开始的一些步骤是要指引注意”,“利用一些方法来突出传递给学习者信息的一些组成部分或特征,可以是为所学东西打下基础的一个早期的重要步骤”。如何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来为接下去的整堂课打下基础,就必须找准切入点。对《铃兰花》我一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领会“‘藏’‘露’有致”的艺术构思;(2)理解“壮举”内涵;(3)感悟爱与责任对人的影響。其中第(2)点贯穿整堂课,所以我的切入点就考虑从理解“壮举”意义谈起。我在PPT上放上了我孩子学习攀爬的两张照片。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好奇PPT里的照片。这是我儿子,照片上的他正试图从床边爬上飘窗,他一直在尝试这个动作,可因怕摔倒始终不敢抬起他的另一只脚,而这次他终于成功了,作为他的母亲,我为此感到骄傲,因为我觉得对他而言,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 请同学用今天所要学习的《铃兰花》里的一个词来填空。

生:(齐答)壮举。师:什么叫壮举?生1:为国捐躯。生2:一种大无畏精神。师:我们通常理解“壮举”是指一些伟大的举动,而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才6岁,去采了铃兰花,也被称之为“壮举”,又是为什么?

这里我并不要求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是通过这样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相对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接下来整堂课的内容。

(二)旁敲侧击,引发思考,找到转换点

《铃兰花》中的小男孩完成由恐惧到勇敢的飞跃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是因为“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如何理解这两句话是个难点。为了不与学生“硬碰硬”,我采取了迂回策略,旁敲侧击。

师:这里的责任感和神奇的力量,我们如何来理解呢?(学生现出困惑状)师: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父亲想要铃兰,我会去吗?生:(齐答)不会。师:为什么?生1:老师我知道了,这股神奇的力量应该是源于我对母亲的爱。师:这份爱仅是我对母亲单方面的爱吗?生2:是双向的,也有母亲对我的爱。

当我们在课堂提问时感觉生涩,学生无法随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下去时,我们就要及时从这个死胡同抽身出来,为学生打开一个思考的突破口,转换问题,教学目标没有偏离,教学过程没有被打乱,提问被优化了,教学过程被盘活了。

(三)“一石”激浪,活跃思维,确立着眼点

“藏露有致”的艺术构思是《铃兰花》这篇课文的一个亮点,如果直接问学生“采摘铃兰花是偶然事件还是父母的故意安排”,未免太过刻意。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自行发觉问题,从而获得自我解疑的成就感,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一个着眼点,以“一石”激千层浪。我找到的这块“石头”是文章第34节 “母亲的脸上也漾起了欣喜的微笑”中的“欣喜”这一个词,设计如下:

师:母亲对铃兰相当渴望,设想当心爱的小儿子捧着一束自己渴望的铃兰在早晨的阳光中向自己跑来时,母亲的反应应是……生1:“惊喜”,先吃惊,后喜悦。师:那为什么此处母亲仅是欣喜而不惊讶呢?生2:事先应该已知道了。师:还有哪里也能看出端

倪?学生列举文中内容来证明这次考验应是父母精心安排的。师:(小结)可见,作者虽未明说,但我们从中可以推测出父母对“我”的深深的爱也是促使“我”完成这次壮举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的“一石”其实就是一个着眼点,它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但应都是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处,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么接下去的课堂推进就无须教师刻意为之,一切都能水到渠成。

(四)淡化提问,自主建构,迁移延伸点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到位,有时还会看它是否能透过文本,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深层思想意蕴,如何做到这点,“知人论世”可成为其中一条途径。课前我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沃兰茨的有关资料,学生反馈给我的资料如下:

沃兰茨生于1893年,正值青少年时期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曾被关于纳粹集中营。战时的人们如同生存在地狱中,普遍对战争产生灰色恐惧心理。《铃兰花》似乎在向人们传达一种信念:在战争黑暗扭曲人们心灵时,我们不能一味恐惧。在追求光明的征途中,我们心中应有一束象征希望和幸福的铃兰花,并把这束铃兰传递给每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

我又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写出学完这堂课后,对“壮举”内涵的认识与理解。生交流: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害怕的东西,或者说整个人类都无法避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所谓的壮举,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是在爱的助推力下,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基础,完成战胜恐惧的精神跋涉,那么即便身处地狱,最终也能采撷到属于自己的那束铃兰,收获幸福。

这堂课的最后,我其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这篇课文除了写小男孩完成“壮举”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思想价值;二是对“壮举”的内涵解释是否有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在这里,我淡化了提问,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展示,以及书面表达解决对课文内涵的延伸迁移,使学生自主建构起文本意义。课堂提问,“问无定法”,教师如能精心优化提问,相信我们一定能盘活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展现不一样的精彩!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