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教学机智 活跃文言课堂

2017-12-29 00:00:00郭湘江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文言文赏析能力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守旧,再加上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师生甚至为了应试,只对文言文的字词进行机械解释与记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不但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也比较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以《三峡》为实际教学案例,对适用教学机智,活跃文言课堂进行分析。

【关键词】适用教学机智;活跃文言文课堂;《三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增加学生文化素养,发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在文言文课堂上,要适当采用一定的教学机智,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主要以《三峡》为实例,进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在《三峡》这篇写景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师要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有一个迅速、准确的判断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感受三峡的美丽景色,了解三峡的四季变化和具体特点,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能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写作技巧以及语言特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独立完成对《三峡》的鉴赏,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是此篇文言文主要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难点,面对学生的学习和突然发生的教学状况,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准确判断,迅速解决。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分别为:其一,教学重点:掌握陌生字词句式,准确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目的。其二: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领会整体布局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导入

良好的导入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导入方式。例如:在《三峡》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导入方式,播放三峡景区视频,伴随柔和的背景音乐和专业人员的解说,让学生对三峡全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此外,要播放三峡各个组成部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照片,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此种导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基础知识讲解

在《三峡》教学中,首先要对文章的作者、出处写作背景以及三峡的相关情况进行大概了解,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此阶段的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全面地了解文章。把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教材文章内容及书下注释进行全面了解,整理成答案进行汇报。《三峡》作者为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曾撰写《水经注》,本文出自于《水经注》,《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涵盖了多种地理资料,对研究我国地理有重要的意义。《三峡》这篇文章是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途经此地,境遇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通过自学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文章和作业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理解文章,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况非常重要。

(三)略读精读结合

在《三峡》教学中,阅读是关键,这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方式,充分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原文朗读内容,让学生精心听读,并在听读过程中,画出陌生词汇。如:阙、嶂、曦、巘等。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略读,整体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且找出文章的重点语句,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标记。如: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等。然后进行点读与齐读,最后师生配合,共同对文章进行精读与分析。这也是教学的重点阶段,是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提高文言文欣赏水平的关键环节。

(四)精读分析,掌握重点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此道理。在听读、略读、点读和齐读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分析。具体教学案例如下:教师: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参考书下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原文内容,并标出无法理解的内容,可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正确独立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調动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第一段的学习,教师适当给出补充。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谁知道第一段中的通假字是什么?什么意思?学生纷纷举手抢答:阙:通“缺”,中断的意思。以此类推,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通篇文章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重点、难点问题一次得到解决。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就是对文章的体会与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同学们,《三峡》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三峡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呢?你对三峡的印象怎样?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吗?你最想去做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勾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情绪非常激动,分别以举手示意、站立的方式,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给学生一个情感释放的时间,然后回归课堂,逐个听取学生的答案。学生:三峡景色壮丽,有重峦叠嶂的山峰,清澈碧绿的潭水,山涧之中悬挂着瀑布,我非常想去,如果去三峡,我最想去漂流,感受三峡的江清水阔。学生:我最想去聆听长臂猿的仰天长啸。学生:我最想去感受三峡瀑布的激流湍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仿佛置身三峡,对祖国河山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学生想象力的无限扩展,审美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三峡》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等教学方式,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体现了教学机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其文学素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美芳.自主学习,提高文言课堂教学效果[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1).

[2]谢颖.实施有效教学策略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J].语文天地,2012(2).

[3]郭美琼.巧用教学机智激活文言课堂——《三峡》教学案例[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5).

[4]庾兰萍.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我教《三峡》一课的反思[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8).

[5]金云霄.朗读: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导航——以《三峡》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0(33).

作者简介:郭湘江,1978年生,回族,福建省晋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业于泉州师院,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文言文与古典诗词教学。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