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文言文在人教版教材里所占比例较大,为了让文言教学能够达到新课标的既要读懂文章内容,又能提升文化素质的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文言教学的功效。为此,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一要“文”“言”结合,以字词为突破口,以诵读为基本学习方式,读懂浅易古代文言文;二要结合文体,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三要吟咏背诵,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生命之美;四要让学生深入体会,传承文明。结合现实,感受古老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言教学;“文”“言”结合;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在高中三年的课堂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则对文言文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事实上,教材中的文言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那么,高中文言文该上到何种程度,又如何充分发挥文言教学的功效呢?下面是我对此做出的一些探究。
一、新课标要求与时代发展需要
新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部分,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相关的有四条。
其中在“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的第九条指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让学生体会古代优秀作品的基本精神及其丰富内涵,奠定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汲取传统民族智慧。第十条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代诗文词句含义,读懂并领悟文章内容,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各种句式的用法或意义,在阅读实践中能够举一反三,有所拓展,能够诵读并背诵规定篇目。
在“选修课程”部分的“诗歌与散文”的第二条与第三条同样指出,学生应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散文作品,理解其思想内涵,探索、领悟作品的丰富意蕴和艺术魅力。还需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打下作为中国人的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发布,各科均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核内容。2017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
新课标的要求及时代的发展,都直指文言文的重要性,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教学都要求从“言”与“文”两方面入手,既要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还要理解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丰富意蕴,从而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
人教版必修五有课文66篇,其中古代诗歌散文,加上需要文言基础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及关于古代诗歌的文学评论《说“木叶”》《谈中国诗》,合计有33篇,整整占据了半壁江山。此外还要选修《古代诗歌散文》及《先秦诸子散文》,并至少背诵考纲要求的35篇文言背诵篇目。新课标的课外读物建议里有《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许多人认为《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古白话文,但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还是有不少人真实地遇到阅读障碍,据此,我认为这两部小说也是文言文的一个部分。
而同时由于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一致,初中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马上就面对的是《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这样知识点多、篇幅长的先秦散文。
因此,教材和学生都要求我们重视文言文教学。事实上,高中的语文课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高中三年,基本上以文言教学为主。而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只是着力于字词教学,而不能从中发掘文言文强大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那么新课程的美好期望将会落空,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从此怕了文言文,失去了探索这样一座古老而又新鲜的文化宝山的热情。
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该如何做,才能“文”“言”结合,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还能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中得到文化的滋养,让文言文教学的效用最大化,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为此,我做了几点尝试。
三、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1.“文”“言”结合,以字词为突破口,以诵读为基本学习方式,读懂浅易古代文言文。
文言文教什么呢?简言之,就是“言”和“文”。那么什么是“言”,什么是“文”呢,我采用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提法。文言的“言”包含了实词虚词的积累,古代汉语独有的语法,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以及最高层面的文言的语感。而文言的“文”,则包含了文章、文学、文化。课文,既是语法知识教学的语言材料,也是有生命的整体。这是我文言文教学基本的
思路。
问题是,“言”和“文”该如何兼顾,如何融合呢?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用“言”带领学生进去,再从“文”出来。文言文教学正是如此。“言”是桥梁,是基础;“文”是提高,是目的。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在“言”方面,我做了很多尝试,有一点是被事实证明效果较好的尝试。就是抓住实词的积累,进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质。
想方设法让学生扎扎实实积累文言字词。往后要上的语法,文言所需要的语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文言阅读面的扩大,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
重要实词,我要求学生要背下例句。单纯地背课下注解和各种材料中的一词多义的效果并不理想。文言字词放在句子文章中的记忆效果則明显好得多的。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中”“婴”学生可以很清晰记得他们有“合乎”“缠绕”的义项,而“白”解释为“告诉”的这样常见的用法,学生翻译出来的却相对较少。前者出现在《劝学》《陈情表》中,是学生必背的课文,后者虽然在《孔雀东南飞》和《苏武传》出现过,但学生印象不深。因此,重要实词,我要求学生要背下例句。并且当学生肚子里有足够的文章后,句式、语法学起来会轻松很多,语感也会自然形成。事实证明,背诵一定量的句子和文章,是学好文言文通用有效的方法。
当然,字词的记忆还有许多方法。有时可以结合字形。如“字”,宝盖头底下一个子,会意兼形声,意为在屋内生孩子,有“生育,养育”的意思,这样的记忆有趣又深刻。有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猜并查字典落实的方法。字词的积累,还需要及时整理归纳,学生自行整理的效果最好,偶尔老师也可以整理,每篇文章上完小测一次,所有的知识点一定是要附着在文章之上才有生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后,整理的效果很好。到了高三年上学期的整理,每一个义项都有相应可以背出来的例句,简单的实词复习课,都可以上得热血沸腾。教无定法,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出许多的方法,但,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句子文章是一切的
基础。
2.结合文体,感受文章之美,并且能够学习运用。
人教版高中文言文的编排,是按文体及时间来编排的。结合文体来上课,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之美。
如必修一的记叙文《荆轲刺秦王》。文章在记叙中插入“易水送别”。我们原本只是看一个关于别人的故事,但一首诗、一阙歌、一段景物描写,直接把我们带到那个秋风萧瑟,筑声悲壮的易水边。接着写到荆轲来到秦王朝堂,文中出现了荆轲两次笑。一次是“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一次是“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学生想象着在一边是脸色大变的秦武阳,一边是威武的秦王,荆轲就这样温和而从容地对武阳微笑;又想象着,当任务已失败,悲剧已落幕,荆轲倚柱而笑,他眼睛是望向天空的吧,那笑里有多少种的情感呢?学生完全进入了故事。只是一段景,两个“笑”,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就这样让我们走进了文章。我们的文言文里有多少这样漂亮的记叙文啊,学生们完全可以从中尽情地体会叙事之美,学习如何写记叙文。
再如选修里的《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开头坚定明确地点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随后即指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三段摆事实,讲道理,加引用,叙议结合,指向明确,更是感情充沛地分析了第一二个分论点,第四段更进一步,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此时,我们被苏洵说服的同时,还看出他的心痛。文章至此,已经完成中心论点的阐释。不料,最后一段,作者却来一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委婉而尖锐,沉痛兼劝慰地引入现实,由此,我们方醍醐灌顶,原来,一切是为了这个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的北宋。清朝储欣《评注苏老泉集》里说:“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此言得之。而这样文章,全文仅有536个字,古文的简练丰富由此可见一斑。像这样的好文,就是练议论文的同学的武功秘籍!
而高中阶段所选的文言文,像这样的传世珍宝,又岂止这一篇两篇。
3.吟咏背诵,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生命之美。
文言文里的生命是鲜活的生命。里面有生命,有情感,有自然。这一点,在我们高中课文里同样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再举一例。如必修三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的情感迷离美丽,历来引发人们无尽的回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是这樣带学生进来的:“华年里的那些往事,是真的吗?我犹记得当年意气飞扬的文采,也曾想匡世济民,也曾雄心万丈;我犹记得掀开红头帕时你如花的笑靥……而今往事成烟,谁来告诉我,那只翩飞的蝴蝶他真的飞过吗?如果是场梦,怎么那么清晰,那么美;如果不是梦,那怎么那么短暂,回首时只有空空,只有空空的前路,孤单的身影?/我向谁诉说我那些无处诉说,不可言说的情怀呢?他们化成杜鹃,他们啼出鲜血,一声声,一夜夜,绵绵不尽。我以为我可以渐渐忘怀,可是,这五十弦的锦瑟,竟这样无端地响起,将他们倾覆而出……”一学生是这样回应我的“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蓝田之烟云看似真切,却属虚无,烟随风飘散,犹如那不知何时能实现的理想、抱负,也许曾经如此接近,有时机遇出现,却造化弄人,一切看似无限接近,却终是可望不可即。”还有一学生“手中一壶酒,身旁一把古瑟,五十弦的瑟,没有缘由的五十弦,一弦仿佛一年华。/ 庄生梦蝶,我之抚瑟;望帝春心,我之年逝。/华年有泪,泪珠连连朗明月,蓝田日暖似云烟,总归散尽。朝朝暮暮的情,总在那对面与此岸徘徊。/五十弦已尽。/一切难道只能成回忆?/抱负难施,现实荒,华年如梦,只剩茫然……”学生的还有许多,我只举一二,这是我高一年级的学生。是他们该庆幸遇见了李商隐,还是我该庆幸我遇见了这些学生,让我们彼此体会这样美好的情感。
4.深入体会,传承文明。结合现实,感受古老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言文里的故事人物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明。
以《论语》为例,我在高一每节课特地留出5—10分钟专门让学生做课前演讲,这是学生的一次演讲的一部分: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朋友有错,你要真诚、委婉的劝告,但是如果他不听,你就要停下来,以免自取其辱。/……/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聪明人,但是假以时日,往往聪明人就成了最傻的人,失了相处之道,变得张牙舞爪了,朋友相处久了,彼此情义不错,也许也有些知根知底了,但是假如觉得你们关系非常好,总是拿朋友说事儿,甚至还有的以调戏为乐,那就失去了朋友的义,你快慰的是嘴,失掉的是品,朋友之间失掉一个度,做什么朋友呢?当然会有人说:“宽以待人。但是诸事都有一个度,一个底线,人要是不知进退,没有了分寸,这样的朋友是不可以结交的。”先人的智慧通过文言文在学生这里得到了传承,令人欣慰。老师再让学生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等文章,学生从孔老夫子这里体会到《论语》的丰富内涵,进而感受儒家学说的智慧,让传统指导现实,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再回到新课标,当老师用“言”为桥梁将学生带进文章,当学生从中体会文章、文学、文化之美,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文章时,那么,我们不仅完成了新课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见文言文里呈现的世界的美好,在日后离开学校悠长的岁月里,他们愿意并热爱探索这个他们当年发现的美丽世界。而这样,我们文言文教学的效用才算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朱海霞.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9).
[2]钟云莲.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上),2012(11).
作者简介:甘瑢,女,1976年生,福建省厦门市,本科学历,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