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文作为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一部分,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明确说明文的教学价值,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引起学生和老师对说明文的重视,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策略;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说明文不同于文学类文本,虽然也在描写中夹杂着议论和抒情,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介绍某个事物或是事理,在叙述中具有客观性,主观色彩不强烈。文学类文本通常采用“多元有界”的解读模式,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和探讨,而对于说明文来说,文章所传达的内容必须是准确严谨而又通俗易懂的,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知识背景进行阐释,而不具有随意性。
这让许多教师产生说明文难教的错觉,其实究其根本,不是说明文难教,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该怎么教。只有认识到说明文的教学价值,才能对症下药,为说明文的教学困境找到一剂良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要“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阅读科技作品”时,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由此可见,学习说明文不仅要掌握文章传播的科普知识,还要能够透过文章内容,探取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和科学精神;不仅要了解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和段落架构,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
一、初读文本: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学习说明文,要先感知文本,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能照搬文学类文本或者议论文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几大要素入手,层层深入,整理出文章的清晰脉络,使学生能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文体特征。
教材中的每类文体都有不同的特点,说明文的工具性就在于使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学会从段落间挖掘有效的信息点,同时也要注重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构句谋篇,感受作者在介绍某一事物时的顺序和构思,再次阅读说明类的文章时,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文章的中心内容。现如今是信息泛滥的年代,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思路,更有利于他们今后获取有效的权威信息。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说明方法,学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而如果仅仅枯燥地讲文章字词句的谋篇布局,课堂就会枯燥乏味,说明文是一类弱化专业术语的科普文章,在把握文章的同时,要善于将说明事物或者事理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而不是填鸭式地运用套路,只是一味地教授。要善于针对每篇不同的说明文,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拿说明文的几个要素去套用,要勇于去探索适合说明文的教学方法,比如自然类的文章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方向不同,教学的灵活程度也要适当调节,科学类的文章比较晦涩难懂,教师自然要适当地进行知识链接,引起学生兴趣,而自然类的说明文学生比较熟悉,教师也无须赘余。
说明文的内容往往一目了然,学生从题目入手,很容易就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文的语言也都是精准、客观的,但也不能否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作者的描写角度不同,描写方法和视角也不相同,教师既要明确说明文的普遍特点,又要从共性中得到个性,回归文本本身,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让学生漫天撒网。
二、感知升华:领会说明文的科学精神
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发掘文本潜在的教学价值,对于说明文来说,知识性较强的文字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学生在掌握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之后,还要能够从单一的文本中得到深刻的思想感悟,而要想准确地到达这一层面,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每堂课的讲解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读写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或者引入多媒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文本出发而又不限于文本,这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拓展眼界,扩宽视野。通过几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说明、阐释新事物的本领,还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能力,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热爱,这样一来,即使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也愿意自主地在课外查阅一些科普文献。
说明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能让学生产生人文情怀,对自然风物和社会景观产生珍视感,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结。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细致地描写了园林的精致和婉约,解读这篇课文,教师不能只从原文中寻找答案,而是要联系生活,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将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剖析,园林特别在哪里?美在哪里?又为什么是标志性的景色?都是学生需要深层次把握的地方,只有准确地掌握了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才能了解建筑特别的魅力,才能使学生对苏州园林产生向往,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正确的认识。《大自然的语言》《落日的幻觉》等自然科普类的说明文,作为教材中的定篇,也在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之中展现出了自然之美,教學时学生不仅要领会自然知识,还要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考,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从课文出发,最终寻求精神上的共鸣,是说明文的教学价值所在。为了充分地实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首先要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说明文,其次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激发出文本潜在的精神内涵,才能让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激情,才能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信息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良田.重新审视说明文的教学价值[J].语文建设,201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