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容小觑。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就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构建策略展开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矛盾设疑;渐进设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于沟通师生关系、创设融洽、高效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关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以下,笔者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就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构建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抓住矛盾巧妙设疑
矛盾是文本创作过程中的一大艺术手法,其往往能带给阅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更能诱发阅读者展开积极的思维思考活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中所出现的矛盾对Wn/NZ/tk/DckYxbrzLN2zpku4wNVZb0EcaUVs2ucWpY=立点巧妙进行提问,这样既能诱发学生的思考动机,同时分析文本矛盾、解决文本矛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实现对文本深刻理解的过程。
对此,笔者感受颇为深刻。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文时,笔者便为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起先认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后来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两者存在矛盾吗?这一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联系上下文尝试着进行解答:文章开篇提及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随后又提到在两君的追悼会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并说到“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也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认为出于对进步青年的爱护与缅怀,理应写一些相关的纪念文章。至于后来的“实在无话可说”则是因为反动派不仅制造了令人发指的流血惨案,更是在惨案发生之后无耻地抛出所谓的“阴险的论调”,这使得鲁迅学生异常悲哀、痛苦而又愤怒,他的这种情感已经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说明,所以才会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如此,通过细细分析,学生就能得知这两种表达方法虽然看似矛盾,但两者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共同服务于作者所想要抒发的真挚情感。这般一来,抓住矛盾巧妙设疑就很好的深化了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文主旨内涵的深刻认识,真正达到了以问题促教学的良好目的。
二、层层渐进巧妙设疑
大量的教育实践已表明,课堂提问必须契合所教学生的主观实际认知水平,才能真正达到以问题获新知的预期效果。相反,不论是课堂提问的难度过大还是过于简单,都会因为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相符,而无法达到以问题为载体推动学生展开积极思维活动进而获取良好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避免问题的难度过小,同时,还要竭力避免所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的主观认知水平,两者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不会上来就将过难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而是会将问题转化成若干个难度较小的问题,并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由简及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呈现方式更有利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观认知特点。
如在教学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文章是借助哪些事例来塑造母亲这一伟大形象的?从这些事例中能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理解标题“我不是一个好儿子”的含义?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则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补充与升华,彼此之间的联系分外密切。如此,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学生便能沿着文章寻找出具体事例以及其背后所要传递的光辉母亲形象,而这些又为他们深刻理解文章标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文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但同时,又暗含有不能侍奉于母亲身前的一种无奈与愧疚。而这正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所在。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三个问题,学生便能细细捋顺全文的主要脉络及大致信息,而这很显然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揣摩、体会作者笔下所蕴含的真挚情感。这表明,上述问题的设置达成了预期中的良好提问效果。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方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既符合所教学生实际情况,同时又与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风格,如此,方能达到以提问促教学、以提问获新知的最终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保海.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学周刊,2014(19).
[2]张卓君.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究[D].蘇州:苏州大学,2009.
[3]张丽娜,冯士宝.管中窥豹——浅谈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