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提问是授课过程中师生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中的“问”是启发性的一种表现,是开发学生潜能,打开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地设计每一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授课过程中师生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是启发性的一种表现,是开发学生潜能,打开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说,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把问题设在重点处,精彩处、准备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
思维。
遗憾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性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习惯地提出“是不是?”“对不对?”“明不明白?”“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没有思考的余地,大部分学生都会养成一种随声附和的“应声虫”去回答老师,这样的提问毫无益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与精神疲劳。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语文的课堂提问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备课时问题的设计策略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准备,设计好问题,选择提问的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在备课时就列举了几条问题如下:
1.课题上的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2.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读课文?
3.请全体同学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待交流后请代表发言。
4.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5.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和平之花”是指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
把这几个问题一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与中心。
由于我在备课时已经有预设性地提问了,所以这节课提高教学质量就能轻松实现了。我们应该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每个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二、关于课堂上提问的方法设计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多问广泛性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问要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能只局限于偏向少数优秀生,那其他同学就会觉得老师偏心,这样会不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体验参加成功带来的愉悦。
(二)注意提问的深浅与难易
每个班级的学生层次不一,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将简单浅显的问题留给班上的后进生来回答,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生回答。而相對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就留给班级的优等生回答。这样提问贴切而向全体,激发课堂兴趣,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推波助澜,达到愉快融洽的效果。记得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二课时的时候,当我讲到五位战士正准备转移,但面前有两条路,走哪条呢?这时候,后进生肖雨平同学就已经高高地举起小手,我马上请他作答,待他回答正确后,我又及时表扬他,在请他坐下的那一瞬间,我留意到他脸上洋溢着无比兴奋愉悦之情。接着我又趁热打铁,精彩地讲解五位战士如何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也热闹非凡。最后我讲到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崖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问题一出,男同学热情高涨仿佛自己就是五壮士之一,特别是班长彭嘉兴同学如身临其境,毅然站起身带领全班同学昂首挺胸,用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朗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还意犹未尽……通过因势利导、有效地提问,将学生学习兴趣推向高潮,学生也从中获得了不断攀登的勇气与信心。
(三)循循善诱,培养孩子敢于举手的好习惯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但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反思,我逐渐发现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并相应地采取了措施。有部分孩子因为性格内向、担心答错了而不敢举手,怕给同学嘲笑,而在下课后我问他们时,他们对于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一定的了解和看法。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要多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多表扬,从而逐步养成举手发言的好习惯。有些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就有意识的走过去轻轻地摸一下他们的小手或是给予他们一个提示的眼神,帮助他们把注意力及时引回来,认真听课,对于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都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很难理解透彻,如果引导不慎,就可能让学生从此厌学文言文了。所以我从理解字、词、句子等多方面展开学习,“甚、曰、乃、未闻”,“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这些重点词句是什么意思?学生从一开始不理解到明白句子意思,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一字一句来教学,每一步都激发每位孩子都想举手回答问题的欲望,这样循循诱导学生去动脑思考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着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看着他们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心中也充满了希望和感动。
(四)恰如其分的评价
提问后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有时会很笼统,对于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用简洁语言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好”“真不错”“观点正确”,也可以作进一步展开恰当的评价:“这位同学真会读书,不但有条理而且声音很响亮。”而对于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回答,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我会给其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加以引导,如果学生还是不能回答问题的话,才请其他举手的同学给予帮忙,补充回答,为他圆场,再次给他树立信心。千万不能因其回答不正确而影响情绪或态度。
三、结语留疑
这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为学习下一节课的知识作为铺垫。最后的问题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问题一提出来,学生急欲知道究竟,课后就会主动地去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去搜集相关资料等。而这时教师却不能着急解疑,这样一来,又引起了“且听下回分解”的有效作用。听老师这样精彩的讲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重要手段。教师要“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引领学生在语文王国里遨游,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地设计每一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