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选在著名的《昭明文选》的三十七卷(李善注六十卷本)的第二篇和第六篇,是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与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意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情至性之文。
【关键词】忠;孝;情;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昭明文选》序有云:“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很多学者认为此为《昭明文选》的选录宗旨。因此《出师表》和《陈情表》能被选录其中,流传后世,说明它们不论是文章体裁还是文笔辞藻抑或是主旨内容情感皆符合《昭明文选》编撰的出发点,当属至文。
表虽是古代上书给朝廷的一种公文,但和一般的上书奏状却不完全相同。有些表文在表达上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流畅,带有倾诉钟情的性质,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自古以来,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文以厚德载物,以实情动人,两表之所以能名传后世,很大原因就在于这个“情”字。白居易也曾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将结合一些学者的部分观点和自己的一些看法从“情”的方面来分析两表。
一、情之所起
世间最动人的情可以套用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来概括,但大多数时候,人们之间的情还是有缘起的,让我们来看看两表之作者情起哪般。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赴东吴,曾对孙权说过这样一段话:“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很显然,他非常仰慕刘豫州,认为刘氏帝业与天命是为一体的,所以有一种助之成大业的强烈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枉驾三顾,白帝托孤,并言“君可自取”,亮涕泣不已,“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诚然,这种尽忠于一家一姓的观点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所诟病,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不惮劳苦,竭尽惟诚,和吴,抚夷,明法,治军,治国,兴汉伐魏,矢志不渝。刘备去世,辅佐刘禅,其志更烈,常“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并日而食”,苦形军务,直至病卒军中。
相比之下,我们《陈情表》的主人公李密“动情”的原因似乎很是简单,所谓“百善孝为先”,自己的嫡亲祖母当然会激发自己的孝心了,但李密与祖母刘之间的亲情要比一般人更加真挚深厚。李密幼时十分孤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从小便失父母之爱,且“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少年又多病孤单,“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含辛茹苦地将李密抚养成人,而今心力耗尽,“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此情此景,怎能投身仕途,置祖母刘于不顾呢?乌鸦尚有反哺报恩之情,何况人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于是李密上表辞不就任,立志报答祖母对自己的抚养之恩。
二、情之表达
所谓以词达意,以语传情,两表中的“情”都是通过语言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的,但又略有不同。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近贤臣而远小人,兴复汉室,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语言恳切周详。后者则在小心翼翼证明自己对新朝别无二心的基础上,战战兢兢地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的原因,请求辞官奉养祖母,情词恳切委婉。
《出师表》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诚”,十分率直质朴,表现的是一种恳切忠贞的感情。诸葛亮乃刘备临终托孤之人,身份不仅是一个先帝遗臣,一个位高权重、有雄才大略并且忠君爱国的丞相,更是一个年迈的父亲。所以文章中更多表现的,还是一个一心牵挂孩子的父亲临行前的诸多不放心。他在“将率三军,北取中原”之时,像一个离家远行的父亲一样叮嘱在家的顽童,无处不细致,无处不周到,无处不动情。
开篇便是深情追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起笔凝重,伤痛之情已见初衷,后文接着又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自己时时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结尾处又写“不效则治臣罪,以告先帝之灵”,其忠贞之情已溢于言表。在这篇六百余字的文章中,作者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可谓是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刘禅着想,期望他能励精图治,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语言平实质朴,每句话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十分切合一个长辈的身份。
而《陈情表》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可以说在于“巧”, 李密属“亡国贱俘”,是“至微至陋”之人,因有学问和辩才,受到司马氏的征召。但李密深知司马氏为人,以屠杀篡夺的手段取得政权,一向险狠、狡猾、多疑,其内部又多勾心斗角,亡国之臣若是贸然仕晋,其凶险可想而知。另外古人深受“忠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所影响,李密也是避忌累及自己的名声。
《陈情表》开篇即是“臣密言,臣以险衅”,李密接连自称为“臣”。这无疑是他有意为之,以退为进来消除晋武帝的猜疑,接着李密痛陈自己的不幸,成功营造出一种忧郁伤痛的感情氛围,让人不能不顿生怜悯之情。然后李密有意逢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歌功颂德溢于言表。我们不难想象,当晋武帝读至此处,必定是得意满满,龙颜大悦。那么他对李密的“辞不赴命”也就有心情去理解包容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此语其一在颂扬晋武帝能矜育故老,体恤民心,其二则为诉说自己孤苦至孝更应该得到怜悯作了强有力的铺垫。一篇本意为抗旨的表,让作者写的几多委婉、几多恭敬、几多谦卑,逐字逐句无不细细推敲研磨,唯恐一字不慎步入凶险之境。进退狼狈的李密以他巧妙流畅、委婉动听而又饱含情感的言语打动了晋武帝,最终准其为祖母奉养终老,可见此表成功之所在。
三、情之所至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分析,表面看来,情之所至答案似乎很明确,诸葛亮之《出师表》是为尽忠,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来报答知遇之恩,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而李密之《陈情表》是为尽孝,以“愿乞终养”为天职,来报答抚养之恩,对奉养祖母刘孝情殷殷。但我们若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似乎会发现尽忠尽孝背后所隐藏的是另一种深厚的儒家思想,即亚圣孟子所言“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抉择。诸葛亮曾隐居隆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不仅表明了他兼有将相之才,也足见其心有高志,出师北伐,若能成功“兴复汉室”,也算是完成了自己成为一代名相的人生理想,可以说诸葛亮意在有所必为;而李密上表情解的原因,并非都是祖母病笃,更主要的应该还是当时窘迫的政治境况。奉养祖母,对李密来说虽是事实,但并不是他不能就职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李密写《陈情表》是为有所不为。
似乎他们的“有所必为”或“有所不为”让他们的忠孝之情有了一点小瑕疵,但没有人说过至忠至孝才值得褒奖,这恰恰体现了最真实的两个人,他们所作出的价值选择,是由当时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境遇所决定的,而今他们所处的乱世早已成为历史,但他们情之切切的作品所彰显出的忠、孝传统文化价值,却早已经超越时代,穿透时空,影响和感动着后世之人。
总之,《出师表》和《陈情表》之所以被推崇为至文,就在于其情之切切,以情动人。两表都是作者心血凝聚的精华,值得我们再三拜读。不可否认,在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的今天,仔细研读他们的道德文章,适当地赋之以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对加强人们的传统道德修养,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赵與时.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肖艳丽.千古名相——诸葛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3]王钟麒.三国晋初史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赵泽学.经典美文是忠孝的彰显——诸葛亮《出师表》与李密《陈情表》对读[J].语文学刊,2013(10).
[5]于莹莹.《出师表》赏析[J].文学评论,2011(11).
[6]黄欣.出师一表总关情——析《出师表》中的至情至义[J].教学研究,2009(6).
[7]何杰.从谈判学角度读解《陈情表》[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8]李华.古代公文《陈情表》的美学价值[J].文学评论,2010(1).
作者简介:陈媛媛,女,1992年生,江苏宿迁人,苏州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院系: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编辑:马梦杰)